本报记者杜丽娟北京报道
随着一系列重点工程的复工和基建投资项目的公布,“新基建”成为资本市场新一轮的投资热点。根据穆迪的统计,截至目前,31个省级地方政府中已经公布的政府牵头项目投资总成本约42万亿元。这一数字,相较于去年基建投资总规模呈现大幅上涨趋势。
多位市场人士分析,从当前已经发布的各项政策看,2020年宏观政策的重点也在发生一些微调,相较于此前的“去杠杆”,今年受疫情影响以及经济增速压力,稳投资的诉求在进一步提升。
但不同以往经济周期,逆周期调节阶段的新基建,主要以专项债为手段来撬动更大规模的投资,这意味着未来的市场将更多从资金端向资产端转变。
对市场参与主体而言,目前超万亿的专项债发行无疑将缓解项目的融资难题,但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经过近十年高速发展后,如何在市场上获得更多优质项目,成为基建投资有效转化的关键。
资金端:万亿投资效应
为加速基建项目的落地,财政部提前下达了2020年部分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29万亿元。
无论是中央政治局还是国务院常务会议,高层会议的多次部署和资本市场的热捧,使得“新基建”在今年成为一个关注度颇高的话题。
记者统计得知,在各省目前已经公布的投资计划中,广东省2020年投资计划规模居全国前列,这些资金将主要用于扩大该省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公共医疗设施以及发展5G网络等。
根据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安排,广东在今年7000亿元的投资计划之外将再增加1000亿元的投资。广东以外,贵州省2020年的基建计划投资额也备受关注,从公开的消息看,其与广东省投资额接近,预计今年基建项目的总投资规模为7260亿元,其中部分项目已经在3月底开工。
对此,北京大岳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永祥接受采访时表示,新《预算法》实施后,地方债务逐渐透明化,专项债成为积极财政政策下基建项目融资来源的一个重要工具。
“去年开始,政策的支持使得专项债规模不断扩大,加之专项债产生的现金流收入可以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对稳增长和稳投资具有正面影响。”他说。
为加速基建项目的落地,财政部提前下达了2020年部分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29万亿元。截至2020年3月31日,全国各地发行新增专项债券1.08万亿元,占1.29万亿元的84%,发行规模同比增长63%,预计约提前2.5个月完成既定发行任务。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介绍说,这些专项债在资金投向上,将主要聚焦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流、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
受此影响,中泰证券研究所预计,2020年新基建规模将达3.3万亿元,同比增长26%,而2019年基建总体投资增速仅为3.8%,从这个角度看,新基建增速显著高于基建总体投资增速,预计到2025年新基建规模将至6.25万亿元,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
“和其他融资手段相比,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融资成本较低,同时随着国家不断增加专项债券的发行规模,对地方政府来说,专项债可以最大程度解决资金筹集问题,也就是说,只要政府能够找到优质的项目且符合政策要求,资金端的难题可以通过专项债来解决。”一位地方财政系统人士告诉记者。
按照财金〔2019〕10号文的规定,“新签约项目不得从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PPP项目运营补贴支出”。但专项债券可以用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作为债券本息偿付来源。
此外,对于项目资本金的要求,国务院规定特定项目可以用专项债券资金的20%用作资本金,这成为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的一个动力。
对地方政府来说,专项债从起初的土地储备、收费公路和棚户区改造三个标准化品种逐步拓展,资金的使用范围和灵活性显著提高。特别是,2014年新《预算法》及43号文出台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逐渐规范,在地方政府“开前门、堵后门”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专项债逐渐替代以往融资平台在基建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地方政府融资功能,对缓释地方隐性债务风险有重要作用。
在上述发布会上,许宏才指出,未来专项债将坚持“资金跟项目走”,对重点项目多、风险水平低、有效投资拉动作用大的地区给予倾斜,加快重大项目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设。
资产端:优质项目难找
整体而言,目前市场上有真实现金流且现金流能覆盖专项债本息的公益性项目的规模十分有限,很难支撑起高达两万亿元的专项债发行额度。
“在前期资金筹集问题解决的背景下,其实比较难的是如何找到更多的优质项目。”上述地方财政系统人士指出。
早在2019年,中央政府一直在积极提振基建投资,但基于此前“三去一降一补”政策重点仍处于去杠杆、控风险周期,因此,2019年基建投资增速放缓迹象明显。
但随着稳增长需求的上升,通过专项债对冲经济负面冲击的意义,以及利用基建投资带动GDP增速的意愿明显,获得更多优质投资项目成为此轮新基建投资的关键。
但从多个市场参与主体对未来市场的投资预期看,真实的情况并不乐观。
帮助多个省份做过项目咨询的金永祥认为,整体而言,目前市场上有真实现金流且现金流能覆盖专项债本息的公益性项目的规模十分有限,很难支撑起高达两万亿元的专项债发行额度。
穆迪的最近调研结果也显示,由于专项债主要是支持可产生收入的项目,因此能否加快基建投资的关键,理论上受限于优质项目的可获得性。
其指出,在基建投资将近十年来的快速增长后,目前地方政府可投资的优质且可产生收入的公共项目越来越少,为了稳增长可能会承接经济效益较低的项目。在上述情况下,若项目无法产生预期的财务回报,政府将需要利用财政收入和其他资金来源来偿还债务,这将增加地方政府的或有负债。
这种情况的预见似乎正在地方发生。
中部某大省的地级市财政部门人士坦言,相比资金端的难度,目前市场上的优质项目很难找,以前收益基本都在8%以上,但现在市场上收益能够达到5%就不错了。
在此背景下,金永祥建议,尽管专项债可以缓解资本金筹集难度,但PPP项目可以尽量挖掘项目收益,并不刻意追求收益,财承5%以内可以做政府付费项目,超过5%以后如果使用者付费达到10%可以做可行性缺口补助项目。
他认为,采用PPP模式,不需要政府筹集资本金或者只需要政府出资人代表少量出资,剩余资本金和融资都由社会资本(项目公司)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