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表现亮眼,代餐行业也不遑多让。根据苏宁发布的数据,仅11月1日当天,苏宁超市代餐轻食类目销售同比增长290%。而京东“双11”活动的“开门红”10分钟内,代餐奶昔成交额同比增长20倍,累计卖出10万瓶。这一品类的爆发在天猫超市也有体现,截至11月11日,天猫超市有4款产品购买人数超过30万人,其中网红品牌王饱饱消费人数累计突破34万。
而“双11”销量的爆发,除了价格折扣外,也与代餐产品日积月累的营销活动不无关系,短视频和直播的风口之下,加上网红和明星的流量加持,代餐产品也逐渐“网红化”。
记者在小红书APP搜索代餐发现,相关笔记超过27万篇,其中还有网红与明星进行测评背书。而在抖音APP,关于代餐的视频更是数不胜数,不少视频的点赞量超过50万。
然而这一市场现阶段并没有明确的行业标准,同时由于准入门槛低,整个行业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
“目前整个行业品牌比较散,集中度不高。而且缺乏相关标准的约束和管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加上现在代餐产品偏向网红风,有的企业为追求流量,甚至可能在营销过程中夸大宣传,打功能化的擦边球,这对于整个行业的形象都有很大的损伤。”某代餐产品销售经理张女士说。
线下竞争加剧
多年的数字化转型,加上到家业务的发展,也使得传统零售企业参与“双11”的底气更足。而在直播带货风口正盛的2020年,传统零售企业之间竞争,也从单纯的点位、价格,开始向时效、信息化等多维度进阶。
背靠阿里巴巴的零售企业入局迅速。根据《证券日报》报道,2020年,全国近800家大型连锁商超的40000家门店通过饿了么加入天猫“双11”。“双11”期间,步步高、家家悦、华润万家等大型连锁商超在饿了么的订单量同比增幅高达数十倍。盒马借助“双11”开展火锅到家业务,“双11”期间,盒马火锅锅底同比去年日均销量翻番,其中近7成订单来自线上。
阿里阵营之外,永辉超市以“省心省力,先到鲜得”为主题,活动从10月23日一直持续到11月12日,包括万券齐发、游戏券包、天天抽奖、爆品秒杀、超级活动日、预售抢先、邀请有礼等。永辉超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依托快速发展的到家业务,永辉超市“双11”采用的是线上线下联动,提供线上下单、快速到家的便捷体验,在部分战区我们还进行了直播带货。”
物美超市则添加了直播销售的方式。物美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11月10日下午4点,物美开启了双11的首场直播,和多点实现当日达、次日达,大部分商品消费者在购买当天即可送达。
家乐福方面告诉记者,“双11”期间,家乐福一小时达履约及时率99%,送货最快的一笔订单只花了9分钟。除了快,家乐福从“省”出发,从支付方式上给消费者提供优惠。今年“双11”期间,广发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骑士卡、必胜客等均与家乐福展开了合作。“双家乐福通过苏宁支付立减活动,为消费者节省了共计约1200万元。”家乐福相关负责人说。
同时与其他零售企业不同的是,家乐福正在打破“卖场”角色。根据家乐福相关负责人的介绍,家乐福不再局限于卖场功能定位,同时还承担了苏宁零售能力输出的“履约中心”,作为苏宁易购场景零售的最后一环,家乐福既是卖场,又是前置仓,还是用户触达中心,在苏宁“1小时场景生活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双11”第一波促销中,通过家乐福小程序、苏宁易购家乐福频道下单的用户量、订单量均实现4倍以上增长。
“显然,家乐福越来越适应中国市场。”零售专家胡春才表示,今年零售领域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到家业务上,在“双11”期间,各企业的到家业务竞争更是激烈。而从零售企业的发展趋势也可以洞察消费者的发展趋势,就是追求更快、更便利的服务。至于不少零售企业通过外卖平台开展线上业务,这是“双11”销售高峰期的一种解决方式。但零售企业有自身的特性,一旦“双11”过去,零售企业线上销售的竞争力会被削弱。而且大卖场的利润来源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卖客流,若是到店客流减少,企业失去的部分外租区利润将是很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