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出台《规定》,旨在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发展。
“算法”一词走入国人视野,其实不过短短几年,我们常用的外卖点餐、在线阅读、短视频、搜索、网购等各种互联网服务,通过算法进行个性化推荐的占比不断提高,算法带动互联网服务从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也成为众多互联网企业在获取用户、提供精准服务、产品定制等方面不可或缺的要件。
而算法的背后,看似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但依然深度反映出系统设计者以及企业对于算法的设计及使用逻辑。一个常见的算法模式是,企业工程师们会根据用户各种行为数据的分析,试图找到其个人喜好与企业商业服务的结合点,从而通过算法为用户提供对应的产品、服务及价格。在这个过程中,用户所需与企业从用户身上获取的收益孰轻孰重,取决于算法背后企业的价值取向。
如果没有有效的外部监管和制度制约,算法有可能变成某些企业利用技术剥夺消费者选择权、知情权及其他权益的工具。在近年来屡屡曝光的“大数据杀熟”“信息茧房”现象中,就出现了算法异化为企业不正当获取更多收益、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
《规定》的出台,意味着中国互联网行业算法治理的落地。《规定》明确了算法服务平台应当承担的主体责任,一方面,平台要建立健全算法机制机理审核、科技伦理审查、用户注册、信息发布审核、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反电信网络诈骗、安全评估监测、安全事件应急处置等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从技术层面做好企业自律,填补以往算法没有覆盖的服务盲区,减少算法使用不当给用户带来的不便乃至权益损害;另一方面制定并公开算法推荐服务相关规则,接受社会检阅,并且接受各界意见建议加以优化,而不能重复以往自家说了算的封闭式管理,防止“算法垄断”。
与此同时,《规定》赋予了用户更多权益保障,包括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向用户提供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让用户对是否使用算法功能有更充分的自由选择权,而不是只有强制性接受的单一选项。
《规定》还要求,算法提供平台应针对不同人群提供更有针对性、解决其使用痛点的服务标准。比如针对未成年人,不得向未成年人推送可能引发其模仿不安全行为和违反社会公德行为、诱导不良嗜好等信息,不得利用算法推荐服务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这就是防止企业利用强大算法系统向心智未成熟的青少年推送、灌输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产品、信息和服务。
对于不熟悉或者不习惯使用各种互联网产品的老年人,《规定》同样要求充分考虑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办事等需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智能化适老服务。曾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老年用户成为部分互联网企业服务范围的被遗忘对象,因为老年用户购买力、购买欲望相比中青年用户群体偏低,为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投入和服务成本较高,企业不愿为其耗费资金、人力去提供相应的算法及服务。然而,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日趋凸显,老年人作为相对弱势群体,不能被排斥在企业服务之外,由此会引发大量社会问题。《规定》要求互联网企业通过算法的分类设计,为广大老年客户提供更完善的算法及服务,不仅是倒逼其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也是在推动互联网行业的算法领域朝着更加精细化、多样化的方向转型,这有利于提升算法深入不同用户群体需求、助力社会技术进步的能力。
针对消费者反应强烈的“大数据杀熟”“信息推荐同质化”等问题,外卖员等互联网行业从业者遭遇的“困在系统中”问题,《规定》也给出了明确要求,禁止企业利用算法所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信息及服务资源分配的企业利益至上逻辑,对消费者差别化对待,形成典型的价格歧视,或者让外卖员超负荷工作。
算法正成为互联网行业连接用户日益重要的服务纽带。如果算法被滥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就背离了当初造福社会的宗旨,带来社会不公、消费者福利的损害。《规定》与《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反垄断法》等法律法规构成了大数据时代社会经济生活各个层面技术应用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加强算法监督促进科技向善,这也是公众对于2022年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期待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