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吴婧上海报道
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自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基建就扮演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重要使命。
中央财经委会议涉及“事关根本和长远”的重大经济问题的顶层设计。4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较为困难的时期,海内外疫情肆虐、地缘政治格局波谲云诡,国内需求转弱,信心不足,而作为政府稳增长工具箱中的主要抓手,2022年的基建是决定今年GDP5.5%增长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一环。
基建发力适度超前
基建投资作为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调节的重要工具,已然成为稳增长的主要抓手。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梁中华认为,考虑到在前几次会议中,平台经济、碳达峰碳中和、共同富裕等议题对经济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次会议值得关注。
基建投资作为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调节的重要工具,已然成为稳增长的主要抓手。黄文涛认为,2022年的经济增长面临预期转弱的复杂严峻态势:疫情的多点暴发严重干扰消费的信心;今年外部需求转弱亦可能掣肘出口增速;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尚未完全出清,行业新格局尚未完全建立。
面对多个经济板块的不确定性,市场普遍认为,政府能够有效利用的稳增长抓手只能是基建,今年以来的多次国常会已经旗帜鲜明地指出了这一点。黄文涛认为,从当前时点看,政府扩大基建投资的意愿是极强的。
不过,在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看来,关于基础设施建设,首先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基建是已经饱和,还是仍存空间?对此,会议明确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基础设施同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还不适应”,在这一判断的基础上,会议指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对基础设施建设比较高的一个定调。
招商证券分析师岳恒宇认为,从前三个月专项债的发行进度、国家发改委官网批复的重大项目累计投资金额来看,均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这次会议强调了当前基础设施建设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大意义,未来几个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中基建投资依旧会维持较快的增速。
资金配套是关键
会议强调,建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强化用地、用海、用能等资源要素保障。
梁中华认为,今年一季度,我国广义和狭义基建投资增速分别达到10.5%、8.5%,对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撑。从近期的情况看,由于施工进度的恢复因疫情受到制约,基建的修复进度放缓。这也使得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难度有所加大。
但是,考虑到财政节奏明显前移,一方面,交通运输、城乡社区、农林水利等与基建相关支出保持较高增速。另一方面,通过专项债重点在上半年支持基建投资。梁中华认为,基建依然是今年稳增长的重要抓手。
需要注意的是,基建资金来源主要包括预算内资金、自筹资金、利用外资、国内贷款、其他资金五类,其中预算内资金、自筹资金和贷款占比最高。黄文涛举例称,2020年预算内资金占比21.1%、自筹资金占比55%、银行贷款占比13.4%、其他资金占比10.6%,可见预算内资金和自筹资金最为重要。
因此,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源、资金问题如何解决将成为关键。在郭磊看来,会议阐述的保障框架广泛涵盖了国土资源、金融、财政、社会资本等环节。会议强调,建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强化用地、用海、用能等资源要素保障;要适应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需求,拓宽长期资金筹措渠道,加大财政投入,更好集中保障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政设施投资运营。
从银行贷款角度看,黄文涛认为,主要关注央行公布的基础设施贷款需求指数和商业银行对基建领域的贷款支持。从贷款需求指数看,今年一季度出现了去年年初以来的首次反弹,银行的贷款需求端开始复苏。从银行贷款投向的角度观察,2019年之前,与基建相关的贷款投向占比趋于下行,疫情之后基建类投资占比开始进一步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