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晖北京报道
随着监管对诈骗资金链治理持续走向常态化,金融机构面临的主体责任也在升级。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特别提出:坚持全链条纵深打击,依法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以及上下游关联违法犯罪,加强金融行业监管,及时发现、管控新型洗钱通道。
“资金链”治理一直是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重要一环。央行支付结算司司长温信祥在近期的国新办发布会上指出,当前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的“资金链”治理已步入“深水区”。同时其也再次重申了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的态度——商业银行、支付机构按照“谁的账户谁负责”“谁的商户谁负责”“谁的钱包谁负责”,持续落实风险防控责任,断开涉诈资金链条。
监管力度持续升级,犯罪分子资金转移的手法、工具不断翻新,新型洗钱通道不断冒头,金融机构反诈反洗钱的压力激增,新的攻防战也分外焦灼。
资金通道压力激增
由于电信网络诈骗的最后一步就是资金的转移,因此对于金融机构,反诈和反洗钱往往结合在一起。
“我们的反诈客服团队已经从2020年的14人扩充到目前的30人,还是感觉压力比较大。除了AI客服的拦截,真人客服每人每天平均拨打约100通电话,拦截诈骗电话的比例差不多是十分之一。”一位互联网平台反欺诈中心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
机构反诈部门扩容的背后,是诈骗从购物平台、社交网络,再到短视频平台的渠道迁移和手段翻新的复杂现状:裸聊威胁、商品退款、兼职刷单、注销账号、冒充公检法、投资理财、充值返现、杀猪盘等骗术屡见不鲜。
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局长刘忠义在前述国新办发布会上披露:目前公安机关发现的诈骗类型已经超过50种,其中网络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贷款、冒充客服、冒充公检法是最主要的诈骗类型。诈骗集团利用区块链、虚拟货币、AI智能、GOIP、远程操控、共享屏幕等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更新升级犯罪工具。
诈骗的最终目的是获取资金。随着近年来反诈资金链治理不断加压,金融系统在拦截涉诈资金上取得了较明显效果。根据温信祥披露:2021年商业银行、支付机构根据公安部门指令,查询、止付、冻结涉诈资金1.5亿笔,紧急拦截涉诈资金3291亿元。月均涉诈单位银行账户数量降幅92%,个人银行账户户均涉诈金额下降了21.7%。
与此同时,机构也付出了真金白银的成本。由于电信网络诈骗的最后一步就是资金的转移,因此对于金融机构,反诈和反洗钱往往结合在一起。根据《中国金融机构反洗钱合规实践白皮书2021》统计,在过去三年里,银行、支付机构反洗钱相关的行政处罚记录超过2600条,近千家责任单位及1600多名相关责任人遭到处罚。
一家收单机构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监管近年来的现场检查很多,因为涉及反洗钱通常都是“双罚”(罚机构+罚责任人),机构高管对此异常重视。“针对诈骗赌博和洗钱,不仅要配合监管加强宣讲教育,人力投入和技术投入都在加码。我们去年外部采购了相应反洗钱的监测系统。除了合规部门设立专门的反洗钱岗位之外,每个业务线也会配备反洗钱兼职人员负责配合落实。”该人士表示。
不过,面对新型通道和模式的激增,金融机构的应对仍然存在较大挑战。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从涉案资金转移手法看,主要分为三个环节——收款、转移和变现。根据央行披露的模式,在收款环节,犯罪分子常常通过买卖、租借银行卡收取诈骗资金;转移环节,当前则存在由“传统洗钱团伙通过洗钱产业链洗白”向“跑分平台拆分交易”以及“虚拟货币转移赃款”扩展变化的趋势。而在变现环节,包括出境刷卡取现、构造虚假交易、以及地下钱庄的跨境“对敲”等最终实现账款在境外转移。
仅仅从第一个环节看,账户买卖这个老问题被打击多年却仍未得到完全解决。2021年11月,人民银行曾公布一组数据,在断卡行动中,已对130余家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开展专项检查,暂停了620家银行网点1至6个月开户业务。而根据前述发布会公安部披露的数据:2021年因反诈惩处的营业网点、机构达到4.1万个。
某国内顶级律师事务所的反洗钱业务合伙人向记者表示:银行在打击可疑交易方面目前承担着比较大压力,从源头看,电信诈骗主要难点是实名制,当前黑电话卡问题还比较突出。此外一个突出难点可疑交易的判定目前还缺乏统一标准。在识别“可疑”并进一步判断是否与诈骗相关时,不同银行之间不仅技术能力不一致,标准也并不统一,银行比较难从同业处罚中得到有针对性的借鉴。
记者注意到,央行曾于2020年向机构下发《涉赌涉诈可疑资金特征及账户线索核查要点》(以下简称《核查要点》)。上述未公开发布的《核查要点》从账户端与商户端两个维度提出四大类共32条核查要点,列出了如大额现金异常存取、单笔贴近整额交易、交易时间集中等异常特征。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机构一些参照标准。
“但相关标准的描述到转化成技术参数,还有比较大的距离。”前述反洗钱业务合伙人认为。
通过海外卡等方式“死灰复燃”
2021年“断卡行动”虽然对网络诈骗等问题造成了有效的打击,但黑灰产正在通过海外卡/拦截卡/私接等方式“死灰复燃”。
面对不断加压的反诈反洗钱压力,机构与黑灰产的攻防战也持续焦灼,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刘忠义在前述发布会上就指出:从通讯网络通道看,利用虚假APP实施诈骗已占全部发案的60%,并开始大量利用秒拨、VPN、云语音呼叫以及国外运营商的电话卡、短信平台、通讯线路实施诈骗。
黑灰产情报和反诈技术服务商永安在线的最新报告显示,2021年“断卡行动”虽然对网络诈骗等问题造成了有效的打击,但黑灰产正在通过海外卡/拦截卡/私接等方式“死灰复燃”;此外IP伪装——使用秒拨和代理平台“灵活”绕过各平台的风险检测。
支付宝相关人士向记者坦言:应对目前反诈业务攻防对抗的难度在于诈骗团伙也在不断“进化”,单个平台难以获取完整的风险情报。必须协同司法、政务、甚至其他市场化机构的多元数据,此外,需要把风险防控前置到更细微的场景,比如更多深入“事前”的投教环节,而不是仅仅只着眼资金链一环。
而在“事中”,更多是机构与诈骗分子技术实力上的角力。事实上,在前述发布会上,温信祥也提出:商业银行、支付机构要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风险识别、拦截精准性。加强对虚拟货币等新型领域风险防范,全方位堵截犯罪资金。
据前述支付宝人士透露:2021年,支付宝平台内AI系统已能自动识别50余种诈骗手法,逐步形成信息泄露防治、异常操作捕捉、风险预警、交易阻拦、线下打击的全链路风控体系。比如,当识别到青少年被诱导用长辈手机给骗子转账时,平台会第一时间进行人脸等身份核验中断交易。
这种与诈骗分子的赛跑,必须依靠技术攻关。比如在去年以来非常突出的“注销校园贷骗局”中,支付宝方面透露:平台就需要对5.9万个网站及APP不间断巡检,在风险发生前先行锁定高度可疑的欺诈账户;一旦发现用户被骗子诱导转账,AI机器人能以0.1秒的速度,通过弹窗、问答、延时到账、电话劝阻、交易拦截等方式主动发出预警。目前此类骗局的资损已下降85%。
面对复杂紧急的诈骗,很多时候也不能完全依靠AI完全阻断。美团反欺诈中心人士透露:在风控模型判断某用户存在潜在被骗可能时,系统会从600多种维度综合评估,给用户打出“电诈模型分”,分数越高,则被骗概率越大。“目前,由于平台AI客服还在起步阶段,更多承担电诈模型分较低的部分用户提示工作;分数较高的,需要全部使用人工客服进行劝阻以增加成功率。”
甚至话术也需要不断调整。“比如以前我们会询问用户是否遇到‘刷单返现骗局’。现在我们会更多地使用骗子曾对用户说过的话,如‘是否有人让你在某平台点赞,之后给你返钱’,会更多增加用户认同。”该反期诈中心人士表示。
而在事后环节,支付机构则面临着如何协助诈骗赃款如何返还的一些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通过第三方支付渠道进行诈骗的犯罪活动屡见不鲜,但现行法律尚未对诈骗赃款返还受害者做出明确规定。
“《关于印发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案件冻结资金返还若干规定的通知》主要面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拟定,鉴于支付机构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实际业务上存在差异,建议后续进一步出台针对支付机构的相关指引标准。”前述收单机构内部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