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家运北京报道
化肥市场景气度持续提升,今年第一季度多家尿素上市公司业绩预增。
其中,湖北宜化(000422.SZ)预计实现净利润5.8亿~6.5亿元,同比增长173.17%~206.14%;扣非净利润5.4亿~6.1亿元,同比增长241.89%~286.21%。此外,一季度,包括华鲁恒升(600426.SH)等多家尿素上市公司“产销两旺”,业绩普遍向好。
瑞星集团是国内主要的尿素企业之一,该公司一位高管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一季度,尿素市场量价齐升,主要是因为国际市场影响到国内市场供需。另外,生产成本也拉动了价格上涨。该人士认为,在保供稳价政策之下,未来尿素价格不会出现大涨。现阶段受物流影响,一些企业已经出现减产行为,不过瑞星集团一直满负荷生产。
产销两旺
尿素是目前含氮量最高的中性速效氮肥,适用于各种土壤和农作物生长,农用尿素可单一使用或与磷肥、钾肥等合并使用,可促进农作物增产。工业用尿素主要用于高聚物合成材料,以及作为添加剂、软化剂用于药品和试剂生产。
今年一季度,受市场利好影响,部分尿素生产企业的业绩同比大幅增长。
4月8日,湖北宜化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预计一季度净利润为5.8亿~6.5亿元,同比增长173.17%~206.14%。此外,华鲁恒升预计一季度实现净利润22.5亿~24.5亿元,同比增长43%~55%。
对于尿素行业一季度利润大幅增加的原因,中研普华研究员邱晨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尿素市场供不应求,为尿素价格的持续上涨奠定了基础。近年来,世界各国更加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农业种植面积增加,化肥需求增长,伴随着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际新增产能有限,化肥市场景气度上升。同时,随着国内经济的复苏,推动了聚甲醛、黄磷等化工产品的价格上涨。其次,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海外尿素产能装置开工率不足,这为国内尿素产品出口提供了发展良机。最后,销售价格涨幅大于前端原料上涨幅度,一季度受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动,尿素前端原材料价格也呈现出增长的态势,但下游和出口需求的持续增长使得尿素价格的售价涨幅远超前端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
上述瑞星集团高管表示,国内化肥“产销两旺”的重要原因在于:国际市场供不应求,其涨价幅度远超国内市场。现在国内尿素价格3000元/吨左右,而韩国价格早已到了6000元/吨。
今年2月,据外媒报道,吉尔吉斯斯坦决定临时禁止向欧亚经济联盟关境以外国家出口化肥,旨在保障春季吉国内农业对化肥的需求,该禁令为期6个月。
早在2021年,受国际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全球尿素实际产能释放减弱,加上国内尿素出口受限,全球尿素市场货源供应持续偏紧,国际尿素行情持续冲高。
金联创化肥分析师徐晓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短期内国际化肥市场风云突变,国内化肥现货和期货价格不仅难以独善其身,甚至已经“闻鸡起舞”。
保供稳价
春耕时节,为保障农业生产,相关部门正多措并举,对化肥市场保供稳价。
据国家发改委消息,今年3月召开的化肥保供稳价工作机制第二次会议要求,根据今年春耕化肥保供稳价形势,要从化肥产供储销等多环节入手,多措并举、压实各方面责任,切实做好春耕化肥保供稳价工作。从当前来看,我国氮肥、磷肥供应总体有保障,钾肥需要部分进口以满足农业需求。
对此,华鲁恒升方面表示,国家积极推动化肥生产供应和价格稳定,出台相关政策确保生产要素供应,着力提高化肥生产企业产能利用率,继续对农用化肥实行现行优惠运价,降低运营成本,同时为调整化肥淡旺季供需,要求强化储备调节作用,加大化肥市场监管力度,为化肥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提供了有力支持。
瑞星集团人士表示,在保供稳价之下,预计二季度尿素现货价格不会出现太大变化。
“从目前保供稳价的市场大环境来看,国内尿素产能利用率仍有极大上升空间,我们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更能具备较强价格优势占领国际市场。”徐晓云向记者表示。
时间拨回到2015年,当时国内尿素装置产能处于巅峰状态,达到历史同期极值约8900万吨,同期产量7533万吨,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高达84.64%。
徐晓云认为,2022年国内尿素装置有效产能预计为7500万吨左右,但受多重不利因素拖累,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或降至70%左右,年度产量或降至历史低值约5300万吨。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国家针对产能过剩行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环保整治和退城入园,逐步清退了行业内的过剩产能,同时氮肥和磷肥新增产能相对受限,化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时代已经过去,行业格局有望持续优化。
目前,我国不仅是世界上第一大尿素生产国和消费国,还是尿素出口大国。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3月我国尿素出口量为7万吨,同比减少82.1%。1~3月尿素出口量总计为30万吨,同比下滑62.2%。
徐晓云表示,从多年尿素出口月度数据来看,我国尿素出口高峰多集中于每年三、四季度。特别是从恢复经济角度看,届时若国际市场尿素供需仍缺位,而国内作物播种期已过,国际尿素市场需求却“望梅止渴”,不排除尿素出口大有作为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