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金融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2年06月13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ESG投资敲响“漂绿”警钟

    本报记者蒋牧云张荣旺上海北京报道

    随着全球投资者不断关注ESG投资领域,“漂绿”的行为亦逐渐猖獗,全球各国的监管部门也正在加强监管以遏制“漂绿”行为。

    近日,德意志银行(DB.US)及其旗下子公司德意志资管(DWS)在法兰克福的办事处遭到警方突击搜查,据悉与DWS被指控“漂绿”有关。事件发生后,DWS首席执行官称,其将在“与公司达成一致的情况下”辞职。

    DWS此次被调查可谓敲响了ESG投资的“漂绿”警钟。那么,“漂绿”行为背后隐藏了哪些风险?

    “漂绿”引多国关注

    除德国DWS上述被调查事件外,彭博社近日援引消息人士透露,日本金融监管机构正在研究新的措施,以遏制“漂绿”行为,确保标注为ESG的金融产品具有可持续性。据报道,消息人士称,日本金融服务局(FSA)希望加强对与环境、社会和治理问题有关的产品的监督和指导,比如要求提供投资信托服务的资管公司向客户披露更多信息。

    稍早前的5月25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出两项规则变更,防止基金用ESG进行误导性或欺骗性声明,提高对基金ESG相关的披露要求。

    究竟什么是“漂绿”行为? 企业或金融机构“漂绿”的意图又是什么? 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张磊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漂绿”指的是企业通过披露虚假误导性的信息或错误的披露方式,以夸大自身在ESG方面,特别是环境保护领域的努力和贡献。主要表现为将环保更多表现在企业宣传或者是基金产品宣传上,而没有将资源投注在实际的环保实务中。就金融产品而言,“漂绿”是指ESG基金或者绿色基金、碳中和基金在设立基金指示宣传的保护环境方面说的比做的多等。

    中投协咨询委绿创办公室副主任郭海飞表示,上市公司或金融产品“漂绿”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获得审批快、规模大、成本低的绿色融资;其次,也有助于提升企业负责任和ESG品牌形象,利于吸引客户,开拓市场;最后,还有助于申请政府支持和奖励资金,比如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申请绿色贷款、发行绿色债券等都有一定的奖补资金。

    张磊举例道,例如一些上市公司故意隐瞒环境风险,声称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ESG相关问题,但是却因供应链违规被环境监督部门立案查处;上市公司在ESG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承诺的减排数量远远大于实际减排数量,却又不采取手段补救;上市公司宣称投入资金在碳中和领域,却只是“面子工程”等。这些行为都有可能对投资者产生错误性引导。

    “金融产品方面,例如某些ESG基金宣称基金组成都以绿色碳中和概念为主,但实际投资时只注重短期回报,投资标的中包含对环境有较大负面影响的公司也不对外披露,一些明显在ESG领域评价较差的公司依然入选,基金也不对自身的ESG投资策略与投资人进行沟通解释。”张磊指出。

    郭海飞也告诉记者,上市公司、金融产品“漂绿”的主要方式是,将不符合的普通项目包装成绿色项目,或者是承诺融资用于绿色项目,但是具体用于哪些绿色项目、这些项目的预估环境效益如何等信息在融资前并未披露,在融资后也未披露这些项目的实际环境效益。而且,很多金融产品的期限较短,在融资到期时,项目尚未完成,因此无法准确评估项目的实际环境效益,从而无法评估项目是否达到绿色标准,这些项目的实际环境效益更是无从谈起。

    下转 B2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中国经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封面故事
   第06版:评论
   第07版:财经
   第08版:财经
   第09版:金融
   第10版:财富
   第11版:银行
   第12版:银行
   第13版:保险
   第14版:信托
   第15版:新金融
   第16版:投资
   第17版:区域·地产
   第18版:区域经济
   第19版:地产
   第20版:地产
   第21版:地产
   第22版:家电
   第23版:区域经济·航空
   第24版:医药·健康
   第25版:医药·健康
   第26版:能源·化工
   第27版:能源·化工
   第28版:游戏
   第29版:TMT
   第30版:TMT
   第31版:TMT
   第32版:TMT
   第33版:车视界
   第34版:车视界
   第35版:车视界
   第36版:车视界
   第37版:快消
   第38版:快消
   第39版:快消
   第40版:与老板对话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关键期:硬核措施加速落地
区块链“潜入”司法场景
ESG投资敲响“漂绿”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