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2年06月13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业融合惠农富民 张家口乡村振兴谱新篇

    建成后德胜新村新貌。

    本报资料室/图

    本报记者郭建杭张家口报道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张家口如期打赢了一场脱贫仗、翻身仗、振兴仗。

    回溯到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踏着皑皑白雪来到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彼时,这个村413户中有212户是贫困户。历经5年感恩奋进,德胜村将扶贫开发、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统筹推进,通过设施农业、光伏产业、乡村旅游3个“增收法宝”,形成了产业扶贫的“组合拳”。如今,全村已经从摆脱贫困到共同富裕。这是张家口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更是一段值得注脚的宝贵经验。

    殷殷嘱托不忘怀。2021年,《张家口市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2021—2023年)》出台,张家口坚定立足建成“首都两区”、打造“河北一翼”总定位,紧密围绕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重点突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一条树立标杆、探索路径、积累经验的特色乡村振兴之路正在形成。

    时值春耕时节,《中国经营报》记者走进张家口的绿水青山、田间地头,记录5年探索与耕耘背后的亮点。

    嘱托背后的脱贫振兴样本

    脱贫攻坚不是完成时,乡村振兴只有进行时。

    2021年1月,全国扶贫表彰会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了表彰,河北省71名先进个人、54个先进集体获此殊荣。其中,张家口有15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有10个单位荣获先进集体。

    骄人成绩的起点,要从2017年1月24日说起,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张家口市张北县德胜村,同基层干部群众算起扶贫账。

    德胜村位于张家口市张北县小二台镇,距离张北县城10公里,下辖6个自然村,常住人口258户610人。曾经的这里,是典型的贫困村。德胜村全村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马铃薯、甜菜等传统的经济作物。2013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212户445人。

    数据显示,德胜村的村集体收入在过去3年实现了平稳增长。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3700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6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0万元;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6400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58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0万元;202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9300万元,村集体收入达206万元。

    扶贫先扶智。寻求特色产业突破,搭建致富产业链成为德胜村产业增收的关键。扶贫先扶志。产业链搭起来了,还需要引导更多人融入致富队伍中。

    在德胜村的村民增收过程中,村里有意识激发致富能手的带头作用,越来越多的致富能手返乡创业成为致富“带头人”,引领外出人员返乡就业。

    目前,德胜村全村共有各领域致富带头人25名,他们为推动德胜村的发展和带领群众致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如从事微型薯种植的杨凯、民宿旅游的先行者孙贵英、高校毕业后回乡发展乡村旅游的徐亚茹等。

    采访中,徐亚茹正忙着为前来参观的游客做讲解工作。她告诉记者,“我在大学毕业后主动放弃留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返回了家乡德胜村,在村里从事中医药产业开发,试种红花、黄芪、桔梗等中药材,发展药膳产业和康养产业。”

    据了解,近年来,德胜村先后发展党员12名,其中致富能手3名,外出返乡优秀青年8名。

    记者走进德胜村村貌展厅看到,德胜村村委会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德胜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文明村镇。多项国家级荣誉让德胜村成为张家口乡村振兴的一张“王牌”名片。

    脱贫攻坚不是完成时,乡村振兴只有进行时。“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实现历史性转移,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

    2021年6月4日,张家口市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标志着乡村振兴之路正式开启。

    张家口乡村振兴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张家口市脱贫人口为59791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过去一年中我们努力做好产业扶贫的成果巩固,避免已脱贫人口的再次返贫。”

    在农民增收方面,张家口市公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支配收入达到1257.8元,增幅达到13.5%。

    事实上,张家口乡村振兴不仅反映在数据上,更是一个个诸如德胜村的成功经验所汇聚而成。

    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德胜村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正在被全新打造成为环境优美、产业蓬勃、百姓富足、生态宜居的田园综合体,游客畅游其间,村民乐享生活。

    张家口市农业农村局在《2021年度农业农村工作完成情况汇报》中明确,加快推进农民增收示范引领工程。按照省农业农村厅部署要求,积极推进“暖百村农户增收行动”,印发了《2021年百村农户增收工程实施方案》,重点打造农民增收样板村100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以上,带动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

    空心村治理、易地搬迁改善居住环境

    张北治理“空心村”,不是就村治村,不是简单拆旧建新,而是坚持把尊重群众意愿放到首位,采取易地新建、联村并建等方式,走出了一条将“空心村”治理与新型城镇化统筹推进的新路。

    在乡村振兴的五大标准要求下,实现生态宜居是重要一环,生态宜居对村容村貌改善、提升农民居住环境有重要意义,而空心村治理、易地搬迁等路径可有效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为解决农村村庄村落内出现的“空心村”现象,张家口市对空心村开展有效治理,探索空心村改造路径。

    张家口市乡村振兴局干部告诉记者,“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是全市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在空心村治理、易地扶贫搬迁等方面做了较多工作。”

    张家口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空心村治理方面,张北县完成188个,占全省总数的近1/5。记者了解到,2021年6月27日,河北省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和“空心村”治理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张北县召开。

    从张家口市张北县在空心村治理方面取得的经验来看,张北治理“空心村”,不是就村治村,不是简单拆旧建新,而是坚持把尊重群众意愿放到首位,采取易地新建、联村并建等方式,走出了一条将“空心村”治理与新型城镇化统筹推进的新路。

    张北县在推动空心村治理时的工作方式主要依照尊重群众意见、顺应城镇化发展方向来进行。

    以张北县城东偏南2.6公里处的义合美新城的搬迁为例,义合美新城为全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和空心村治理集中安置区。

    2018年8月,河北省委、省政府作出整治“空心村”的部署,张北县第一时间启动,用几个月时间组织18个乡镇做调研,征求群众意见。

    当时张北县的年轻人大量进城务工经商,村里留守的以老人和儿童为主。经过充分调研和征求群众意见后,最终决定将全县农宅空置率50%以上村庄的群众搬迁安置在县城边上。

    张北县最终明确,易地搬迁工作要让群众来决定“搬不搬”。农宅空置率达50%的村,95%的群众同意后,才纳入搬迁治理。采取易地新建、联村并建等方式,规划了9个安置点,让群众选择“往哪儿搬”。

    2019年春开始规模拆迁,义合美新城安置点距离张北县城商业中心、张北经济开发区、草原天路以及农业产业园区都不远,充分考虑了群众意见,同时结合张北城镇化发展趋势。未来随着产业发展,推动人口向县城聚焦。

    张北首批治理的188个村,最终有64个村选择就地整治提升,124个村选择了整体搬迁,其中80个村选择迁往义合美新城。

    截至2021年底,有16600多名群众搬入义合美新城。社区配置99栋高层建筑,是配套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居住社区。

    同时,张家口市对易地搬迁后的农村人口加强了后续的产业帮扶。组织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巩固提升”项目,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增强产业发展带动能力。2021年涉及6个县区,总投资574万元,带动支持5个产业园区9个经营主体,带动农户2412户,其中脱贫户1985户。

    德胜村在过去5年的居住环境也有较大变化。目前,3个自然村落整合为德胜新村,已建成民居140套19969.54平方米,涉及徐家村和马鞍架2个自然村140户366人,其中建档立卡41户89人,常住人口为74户159人。

    易地搬迁只是农民致富路上第一步,如何保障搬迁群众收入则是第二重挑战。

    张家口市在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通过光伏产业扶贫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路径。

    2022年1月5日,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建成一批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试点,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占农村能源的比重持续提升,农村电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壮大,绿色低碳新模式新业态得到广泛应用,新能源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补充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绿色、多元的农村能源体系加快形成。在具备资源条件的中西部脱贫地区,特别是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优先规划建设集中式风电、光伏基地,为脱贫县打造支柱产业。

    张北县馒头营乡胡家坊村分布式电站易地联建项目基地,是张家口市推广光伏扶贫产业发展的缩影。2018年,张北县人民政府将1500亩盐碱地进行土地流转,异地联建了128个村级扶贫电站,形成高效率集中发电站。目前,该电站作为光伏扶贫项目,年收益超过6500万元,成为张北县128个贫困村重要的固定收入来源。

    张家口市在探索光伏扶贫新模式上,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机制,打造特色光伏扶贫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主攻点。张家口市全市累计建成光伏扶贫项目1112个,装机容量135.9万千瓦,光伏扶贫规模位列全国第一,带动贫困户14.25万户,占到全市贫困户数的45%。

    张家口市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光伏扶贫电站建设主要有3种形式: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屋顶光伏扶贫电站。

    在光伏扶贫模式下,光伏面板安装设立的首期投入成本是脱贫人口比较难解决的问题,政府可以提供哪些扶持工作?张家口市相关人士表示,针对光伏电站3种形式的不同特点,创新融资模式,采取政府全资、企业全资、政府+企业、北京对口帮扶、企业捐赠等方式进行建设,充分调动了新能源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破解了项目建设资金难题。

    在创新的融资模式下,在实现光伏电站安装设立后,后续农户及村集体可通过光伏发电实现增收。

    仍以德胜村为例,德胜村在光伏发电产业方面,目前已设立村级光伏电站,规模为500千瓦,年发电量75万度,2017—2019年光伏收入共计220万元,光伏收益用于对未脱贫户兜底和边缘户巩固及公益岗位的设立,其中未脱贫户每户每年可增收3000元,边缘户每户每年增收1000元。

    在融资方面,通过引进亿利集团投资4.35亿元,建成占地2600亩、规模50兆瓦光伏电站与光伏板下种草种药为特色的农光互补项目,种植中药材620亩、苜蓿1800亩。项目经济效益包括村民通过流转土地,每年每亩稳定收益500元;村民通过清扫光伏板、种植药材及苜蓿等就近打工,人均年收入增加2000元。村民每年出租土地和在光伏发电场务工收入在220万元以上。

    据记者了解,义合美新城具有配套村级光伏电站和户用分布式光伏电站条件的11个安置点,配套建设光伏项目共14个,总装机容量4550千瓦,通过改革光伏扶贫收益分配,合理设置保洁员、护林员、治安管理员等公益岗,至少一户中有一人实现了稳定就业,年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实现了农村环卫保洁全覆盖、具有弱劳力的贫困家庭就业全覆盖、村集体收入全增加。2019年,光伏扶贫“一改三全”新模式获得了国务院优秀案例奖。

    光伏扶贫实现了变资源为资产、变“输血”为“造血”、变“等靠要”为奖勤奖劳,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截至2020年底,张家口市累计建成并网光伏扶贫项目1112个、规模135.9万千瓦,位列全国第一;光伏扶贫覆盖贫困户14.25万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的45%。光伏扶贫已成为该市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和产业扶贫的重要支柱。

    产业“金钥匙”打开振兴“致富门”

    不仅是德胜村,张家口市辖内的多个区县对于通过特色农牧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已探索出自己的路径。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在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通过产业带动农村农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方面,张家口市主要围绕加强特色农牧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布局。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张家口市农业农村局在《2021年度农业农村工作完成情况汇报》中提到,“在加强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方面,今年全市谋划实施产业项目628个,项目投入资金22.8亿元,占整合资金总量的61.95%。”

    在具体规划方面,张家口市着眼“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后奥运经济、绿色农牧高质量发展需求,立足首都两区建设,紧密结合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和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为理念,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目标,大力实施“163+N”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工程。即以建设一个智慧农业云服务系统和六个国家级研发中心为支撑,以打造绿色农牧产业乡村、农旅民宿、农村清洁能源三个百亿规模产业集群为引擎,以培育实施N个农村产业重点项目为载体,全面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为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的增长极。

    德胜村村民徐海成在政策引导下通过微型马铃薯种植实现脱贫致富,可一窥德胜村发展面貌。

    现年57岁的徐海成,通过马铃薯原种繁育,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2017年之前,徐海成面临两个女儿上大学,妻子生病,而家庭收入来源单一,仅靠18亩土地种植农作物的产出收入。

    2017年,徐海成通过村里土地流转,将家里18亩地流转给村里帮扶的发电站。帮扶企业亿利集团一次性发放11年租金8万元,徐海成以8万元本金承包大棚,投资种植微型薯,微型薯为马铃薯原种。由于微型薯的技术含量较高,因此售价远超马铃薯。

    指着自家的大棚,徐海成笑着说,“承包规模由6个大棚开始,第二年种植规模实现数倍增长。通过微型薯种植,实现了购房购车,并解决了两个女儿的大学教育费用,未来还有长期可持续的收入。”

    德胜村脱贫资料显示,全村认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一手抓产业培育、一手抓基础设施条件改善”的指示,从2017年8月开始,采取企业代建、以地补偿的办法,统一规划建设风格独特、舒适宜居的德胜新村。

    德胜村村民徐学海介绍,德胜村先后建成300亩马铃薯育种园区和加工园区,育种大棚共280个,每个育种大棚年收入稳定在2万元以上,小土豆变成了“金豆豆”。特别是2018年,“德胜马铃薯”被农业农村部纳入第八批“一村一品”名单,“德胜马铃薯”被评为厦门全国绿色博览会金奖。

    特色民宿产业也是德胜村村民致富的重要产业。2017年,德胜村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共建成以建筑面积150平方米二层小楼为主的高标准民房140套,且与企业合作,联合打造出农光互补、花田草海、德胜印象、农业采摘、民宿体验等景点。依托这些优势条件,德胜村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游客,今年到德胜村参观旅游的游客至少达到5万人次,全村30多户积极发展民宿产业,今年近3000人次在民宿住宿,直接收益达到60多万元。

    事实上,不仅是德胜村,张家口市辖内的多个区县对于通过特色农牧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已探索出自己的路径。

    如阳原县发展出了本地特色养殖产业,为全乡4个村356户入股村民每年共增收15万元,土地入股村民年总分红14万元,带动当地长期劳动就业岗位40个,季节性用工岗位58个,临时性用工岗位100余个。本地特色养殖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周边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为乡村产业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此外,2020年张家口市农业农村局制定的《张家口市特色农牧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中,重点提到大力实施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工程。

    沽源县小厂镇仁和堡村积极探索产销融合发展,成立村办商贸公司,线下线上销售当地特色农副产品,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村民增收。

    仁和堡村曾是河北省深度贫困村之一,去年实现脱贫摘帽,虽然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70万元,但是除去公益岗工资、小型公益事业等支出后,村里可动用的集体收入已所剩无几,自主开展各项建设所需资金严重不足。

    乡村振兴风正劲。各支驻村工作队也在振兴路上挥洒汗水,贡献智慧。

    河北中行驻村工作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过和村两委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以产定销、以销促产,构建了“村集体+公司+农户”产业链条,产销融合,推进强村富民。驻村工作队负责人说,“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主体,注册成立沽源县中合商贸有限公司,以此为平台,将仁和堡村特色农产品进行线下线上销售,所得收入归村集体所有,用于村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支出。”以产定销,立足仁和堡村地处坝上、牛羊肉品质鲜美的资源优势,对养殖户的牛羊进行产业化销售。以销促产,村里有商贸公司快捷的销售变现能力,促进村民进一步扩大藜麦、莜麦、土豆、柴鸡蛋、粉条等特色农副产品的种植、养殖和生产。通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产销结合,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促进村民收入的提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中国经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封面故事
   第06版:评论
   第07版:财经
   第08版:财经
   第09版:金融
   第10版:财富
   第11版:银行
   第12版:银行
   第13版:保险
   第14版:信托
   第15版:新金融
   第16版:投资
   第17版:区域·地产
   第18版:区域经济
   第19版:地产
   第20版:地产
   第21版:地产
   第22版:家电
   第23版:区域经济·航空
   第24版:医药·健康
   第25版:医药·健康
   第26版:能源·化工
   第27版:能源·化工
   第28版:游戏
   第29版:TMT
   第30版:TMT
   第31版:TMT
   第32版:TMT
   第33版:车视界
   第34版:车视界
   第35版:车视界
   第36版:车视界
   第37版:快消
   第38版:快消
   第39版:快消
   第40版:与老板对话
产业融合惠农富民 张家口乡村振兴谱新篇
搬迁群众的“小饭碗”关联县域发展“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