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茹阳阳吴可仲北京报道
锂电池产业链股权融资额创出新高。
Wind数据显示,年初至今,锂电池产业链上的电池、四大主材及设备、能源金属等77家相关上市公司中,24家通过首发、定增、可转债和可交债等股权融资方式,募资合计964亿元,超之前历年全年。
相关公告显示,上述所募资金除少部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等外,多数用于产业链上下游项目的扩产。
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产业链融资规模增加,是因为锂电池是资本市场认可的高成长赛道,在市场需求支撑下,投资扩产规模与金额空前,企业融资补血需求迫切。同时,股权投资是上下游企业进行深度绑定的有效手段之一。此外,大批传统能源化工巨头携资金与资源向新能源领域转型,也推升了股权融资的热度。”
对于未来是否会面临产能过剩风险,于清教强调,本轮扩产潮有需求支撑,且经上轮的深度洗牌,投资已相对理性。政策方面也在通过加强引导来预防盲目扩产,所以未来的产能过剩将是结构性和阶段性的。
募资金额创新高
24家锂电池相关上市公司2019~2021年的股权募资金额分别为156亿元、723亿元和548亿元。2022年以来964亿元的股权募资总额已超之前历年全年。
新能源汽车行业热度延续,拉动动力电池装车量大幅增长。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7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327.9万辆和319.4万辆,同比增长均为1.2倍,市场占有率达22.1%。7月,新能源汽车单月销量为59.3万辆,同比增长120%,市场占有率达24.5%。
同时,1~7月,国内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134.3GWh,累计同比增长110.6%。7月,动力电池装车量达24.2GWh,同比增长114.2%。
在此背景下,锂电池相关上市公司纷纷募资扩产,2019年以来的股权融资总额近2400亿元。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7日,今年锂电池产业链上的电池、四大主材及设备、能源金属等77家相关上市公司中,已有24家通过首发、定增、可转债、可交债等股权融资方式,合计募资964亿元。
记者梳理发现,上述24家锂电池相关上市公司2019~2021年的股权募资金额分别为156亿元、723亿元和548亿元。2022年以来964亿元的股权募资总额已超之前历年全年。
具体来看,2019年至今,股权募资总额前5的上市公司为宁德时代(647亿元)、华友钴业(152亿元)、国轩高科(92亿元)、盛屯矿业(71亿元)和恩捷股份(66亿元),分别为2家电池企业、2家能源金属企业和1家主材(隔膜)企业。
2022年以来,股权融资前5的上市公司为宁德时代(450亿元)、华友钴业(76亿元)、腾远钴业(55亿元)、瑞泰新材(35亿元)和星源材质(35亿元),分别为1家电池企业、2家能源金属企业和2家主材(电解液、隔膜)企业。
相关公告显示,上述所募资金除少部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等外,多数将用于产业链上下游项目的投资扩产。2022年的所募资金中,除补流外,宁德时代拟用于锂电池和研发项目;华友钴业拟用于三元正极和前驱体材料等项目;腾远钴业拟用于钴镍相关项目;瑞泰新材拟用于电解液和新材料等项目;星源材质拟用于湿法隔膜及涂覆隔膜项目。
融资补血需求迫切
股权投资是共建产业生态链和上下游企业深度绑定的有效手段之一。
“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增长趋势确定性较强。”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中心主任纪雪洪向记者表示。
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 告诉记者:“产业链(股权)融资规模大增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需要。全球范围内,汽车加速电动化的趋势已然形成,企业在拼速度、拼产能、拼产品升级。且优质锂资源愈发稀缺,锂电产业链上各种原辅料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供应短缺和价格上涨,及时强链、补链、扩大产业规模和新产线的投入,是务实之举。”
于清教表示,近年锂电产业链融资规模大幅增长,首先,以锂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是资本市场广为认可的高成长赛道,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市场需求快速扩容,投资信心不断增强。其次,在市场需求支撑下,企业投资扩产规模与金额空前,融资补血需求迫切。
于清教认为,股权投资是共建产业生态链和上下游企业深度绑定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大批拥有资金与资源优势的传统能源化工巨头向新能源转型时,通常会选择与行业内现有企业进行合作,也推升了股权融资的热度。
某隔膜行业上市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隔膜行业仍处供不应求状态,公司同下游企业签署了较多的供货协议,所以公司以及行业头部恩捷股份等都在进行扩产。公司不会进行盲目扩产,会根据下游订单需求来确定。”
此外,一家钴企人士向记者表示,“公司钴产品目前供需比较稳定,近年钴产能可能不存在过剩风险。”
“公司主营镍钴铜等能源金属,短期内应该不会出现产能过剩。”另一家近年大笔募资扩产的上游资源企业向记者表示,上游的资源项目开发存在一定壁垒,如公司2016年到刚果(金)布局铜钴矿,彼时计划投建项目的公司众多,而最终建成的项目则相对有限。该公司人士告诉记者,无论是上游的镍项目还是铜钴项目,相关公告上的产能未来并非都能实现落地投产。其次,落地项目的产能也可能会根据将来的市场情况进行一定调整。
纪雪洪表示,目前锂电企业虽纷纷做融资、投项目和扩产能,不过近期产能过剩的风险并不大。因为有些企业的扩产项目最终或许难以落地,造成其所公布的产能未来无法兑现。整体来看,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需求会保持旺盛,锂电产业链上扩建的产能会逐步释放,全面产能过剩风险不大。
“不必担心产能过剩问题,如果有过剩现象,也会是落后产能,因为先进的产能只会不足。”祁海认为,新能源汽车+新型电力系统这“两驾马车”会给锂电行业发展带来强大支撑,行业景气度会持续攀升。
结构性过剩存风险
面对可能的结构性过剩,多家锂电产业链企业均表示已做考虑和准备。
“产能过剩或将是结构性和阶段性的。”于清教表示。
于清教告诉记者,从目前情况来看,因此前投资过热和大量新面孔入局,磷酸铁锂、电解液及六氟磷酸锂阶段性产能过剩的风险值得警惕。
于清教进一步表示,近日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六氟磷酸锂(LiPF6)行业发展白皮书(2022年)》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球六氟磷酸锂出货量为5.6万吨,已接近2021年全球出货量,预计今年全球出货量将达13万吨。而据各企业在建产能进展,至2022年底,全行业名义产能将达22万吨,2023年将达40.5万吨,名义规划产能已严重过剩,整个行业的供需关系或将在2022年底发生改变。
面对可能的结构性过剩,多家锂电产业链企业均表示已做考虑和准备。
一家头部磷酸铁锂电池企业向记者表示,首先,公司募投项目是基于现有需求,而非扩产后再寻找下游客户,如去年公司定增募投项目产能即专供下游一家大客户。同时公司不断投入研发,提升技术及产品品质。此外,公司拥有专职研究部门,能通过深入的行业研究来指导相关投资扩产。
上述隔膜企业人士则表示:“如果下游需求有所变动,公司会及时调整(扩产)计划。此外,隔膜下游需求除动力电池领域外,目前储能电池需求增长也非常快。”
此外,上述资源企业人士告诉记者,该公司在产能扩张和产线设计过程中,除经济因素外,还会从一体化和抗风险方面做前瞻性考虑。目前,下游企业希望能通过协议来锁定资源,不过其仍倾向于“根据市场行情来走”。
与此同时,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亦存短期波动的可能。
纪雪洪表示,新能源汽车整体增长的长期趋势确定,不过短期增速可能会出现一定波动。如目前购置税减免延续至2023年,之后则尚不确定,类似因素都会对新能源汽车普及的速度带来扰动。
纪雪洪认为,如未来锂电行业出现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彼时,技术实力不足,未同整车厂及上游资源供应方建立稳固合作,对技术路线发展趋势不敏感,以及不顾及扩产成本和市场需求而投机性扩张的企业,都可能会面临较大风险。
纪雪洪讲道,行业不会出现整体性产能过剩,并不代表产能过剩不会在个别企业上演。“如近年来出现的众多造车新势力中,有些活了下来,有些甚至活得很好,有些则没等到行业兴起就半路消亡了。同样的市场环境,风险如何最终取决于具体企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