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钟楚涵蒋政上海报道
伴随着预制菜的火热,国内一些上市公司、餐饮、零售企业等多类型的大小公司都盯上了预制菜这门生意。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目前预制菜业务整体分为To B端以及To C端,在行业人士看来,对同样的预制菜产品来说,无论是To B端还是To C端,最终的消费者都是广大老百姓。如何让消费者在To C端用更低的价格买到和餐饮店一样品质的预制菜,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
同时,行业的火爆也吸引到很多创业项目进入。上海盘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伍俊峰向记者表示:“创业者如果既没有技术,也没有资源、养殖种植、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优势,仅仅是凭着看准了行业红利就进入,那只能是白去送钱。”
火爆之下
近期,随着上市公司半年报的披露,一些预制菜相关企业的相关业务出现明显增长。安井食品半年报显示,公司报告期内实现营收52.75亿元,同比增长35.47%,其中菜肴制品收入13.90亿元,同比增长185.33%。得利斯半年报显示,预制菜类业务实现营收3.05亿元,同比增长44.86%。
与此同时,不少上市公司也在预制菜领域加大投入。8月份,国联水产公告拟募集10亿元资金,其中2亿元用于中央厨房项目,5亿元用于水产品深加工扩建项目。根据得利斯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募集资金推进新产能建设,募投项目山东肉制品加工项目已逐步投产运营,陕西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项目正加紧建设,预计今年四季度建成投产。
除此之外,近年来一些餐饮、零售企业也在布局预制菜领域。在餐饮企业方面,公开资料显示,海底捞、西贝等餐饮企业均推出了预制菜产品。记者在海底捞“捞点好货”小程序里注意到,目前海底捞自热火锅、小龙虾等产品正在销售。
在零售企业方面,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盒马成立3R事业部加码预制菜,2022年上市公司国联水产宣布与盒马合作,在水产预制菜品方面进行投入。记者从盒马APP上注意到,“盒马工坊”鱼香肉丝、农家小炒肉、豆皮等产品均正在销售。除此之外,生鲜电商企业叮咚买菜此前也推出了预制菜品牌“朝气鲜食”。
在众多企业入局的背后是预制菜行业拥有巨大发展空间。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保持20%以上的增速,并有望在2023年突破5100亿元。
对于行业快速升温的原因,和弘咨询总经理、和君咨询连锁经营专家文志宏向记者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下一些地方的堂食受到影响,一些餐饮企业就考虑做外卖、预制菜这类业务。更深层次的原因来自于产业环境的变化。从需求端来讲,预制菜的需求正越来越旺盛。从供给端来讲,整个产业中,预制菜的研发、生产供应环节已经基本成型,所以具备供应预制菜的生产、研发能力。”
公开资料显示,对比一些发达国家,我国预制菜的发展较晚。对此,银食品牌创始人李丽宏认为:“这其中存在发展的时间差问题。一是冷链的逐步完善,预制菜首先属于冷冻食材,对于冷冻食材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冷链物流的问题,这几年可以看到国内的冷链配送做得非常好,可以覆盖到乡镇、县城以及农村。二是目前中国的年轻消费群体已成为了家庭消费或者社会消费的新主力。这些年轻人对于生活品质、消费理念有自己的理解,更能够接受新的事物。”
在预制菜的消费人群上,文志宏表示:“过去我们觉得预制菜的消费画像主要是希望节省时间的年轻人。但从现在的数据情况来看,真正购买预制菜的并不是年轻人,而是中年人,甚至老年人,因为年轻人可能不会做饭而直接选择外卖。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个原因是预制菜To C市场刚刚开始启动,有营销促销的活动,很多中年人甚至老年人是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这些促销活动的,同时活动价格也很诱人。所以这部分群体现在变成了预制菜的主流消费人群。”
记者了解到,预制菜品类众多,而其中一些品类具备非常快的增长态势。艾媒咨询CEO张毅向记者表示,酸菜鱼是目前品类最大的C端预制菜之一。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酸菜鱼预制菜市场规模为5.9亿元,预计2025年达16.9亿元。张毅表示:“选择品类是做预制菜业务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需要找市场容量足够大、自身优势特别明显,同时还要有一定利润空间的品类。”
ToC的机遇
预制菜业务分为To B端以及To C端。得利斯半年报表示:“现阶段B端需求仍为预制菜市场主要驱动因素。同时,近年来在消费升级、冷链物流普及以及互联网多元化营销的助力下,预制菜从B端逐步向C端渗透,并在疫情催化下加速向C端发展。”根据《中国经营报》此前报道,预制菜在B、C两端的分布比重约为8∶2。
据记者了解,目前上海盘点食品科技、得利斯等一些在行业里已深耕多年的企业在To B端以及To C端的业务上都会有涉及。在To C端的预制菜领域,还有珍味小梅园、叮叮懒人菜等新品牌出现。以珍味小梅园为例,其发展了线上渠道、商超零售渠道,同时还在线下通过单店模式进行销售。
对于To B与To C业务的差异,文志宏表示:“ToB业务是通过给餐厅、企业等提供成品或半成品,企业加工之后再售卖给最终的顾客。ToB模式的特点是比较容易起量,目前ToB业务在行业里的占比是最高的。To C是面向家庭和个人消费者,目前来看各企业在To C的商业模式上都在探索的过程之中。相比来说,ToB模式由于比较有规模,通常盈利相对比较稳定。To C业务由于本身市场还在培育中,模式还不成熟,所以一些项目目前的盈利情况不是特别好。”
伍俊峰表示:“To B业务属于资源型,比如一家连锁企业看上了某家预制菜的产品,那把全年的计划方案做好就可以了。To C业务则需要终端消费者认可,消费者喜欢可以一直买,也可能买过一次之后再也不买了。”
在李丽宏看来,目前To C端实际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机会。“无论是To B端还是To C端,最终都是为终端消费者服务的。To B端是供应给餐饮等渠道,在To B端的场景下,消费者是在餐厅消费的,To C端的场景则是消费者在家里。这两类模式最终的消费者其实是一样的。如果可以完成To B至To C的嫁接(即把原本在餐厅消费的预制菜让消费者可以在To C端的渠道中买到),这其中就能有盈利的空间。”
伍俊峰表示:“预制菜价格只有饭店里面的一半,比如说一款在饭店里卖六七十元的红烧肉,同规格的预制菜产品也许二三十元就能买得到。在此背后,饭店的经营需要房租、服务等费用,但是做预制菜业务没有这些费用。这对未来市场是有较大冲击的。”
记者注意到,不少新品牌预制菜采用代工模式生产。一直以来,围绕许多新品牌采用代工模式以及新品牌是否需要自建工厂有许多争议和观点。对此,李丽宏认为:“在没有工厂的情况下,企业能够有更多的选择权去选择更优的供应链。比如加工鱼香肉丝,企业可以在很多个工厂中选择品质、价格最合适的那一家。”
除了大企业之外,预制菜行业的热度和市场空间还吸引了很多中小企业进入。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预制菜相关企业有6.6万余家,其中,2022年新增注册企业1020余家,1至6月新增企业注册增速达42.7%。
伍俊峰告诉记者,上升趋势大是预制菜行业的明显优势。他指出,预制菜行业的经营是存在门槛的。“很多环节都是有法律法规的,在养殖、种植以及生产等环节,我国都有非常严格的法律法规。在生产环节,对于写在包装上的字体,每个字的大小、产品名称的先后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而很多新进入者并不了解,一旦触犯,可能会面临承担刑事责任的风险。”
艾媒咨询报告指出:“预制菜产品属于食品加工产品。国家相关部门有明确的法规和标准,保障其质量和安全性,比如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速冻食品生产管理规范 GBT27302-2008、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速冻方便食品生产企业要求SBT11073-2013等均有明确要求。”
对于进入预制菜赛道的创业者,伍俊峰表示:“首先要想清楚三件事,一是消费者为什么买自己的产品而不是其他家的? 二是竞争对手是谁? 三是小切口、深挖掘。另外,还要从创新方面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