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万吨级48K大丝束碳纤维工程首套国产线在中国石化上海石化(以下简称“上海石化”)碳纤维产业基地投料开车,并生产出合格产品。
中国石化方面表示,上述项目采用中国石化自主开发的PAN(聚丙烯腈)基大丝束原丝、碳纤维技术,出产产品性能优异,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标志中国石化大丝束碳纤维从关键技术突破、工业试生产、产业化,成功走向规模化和关键装备国产化,真正实现自主可控。预计项目将分两个阶段实施,计划于2024年全部建成投产,届时将实现2.4万吨/年原丝、1.2万吨/年大丝束碳纤维产能。
国产新材料崛起
今年夏天,北京长安街上经常可以见到三三两两的自行车穿行而过。这样的画面仿佛穿越到了二十年前。彼时,自行车是大众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而当下,自行车已经成为一种健身新风尚。
与20年前大为不同的还有骑友们的自行车。目前,在轻量化、高刚性的要求下,碳纤维成为高端自行车车架的关键材料。
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新型纤维材料,力学性能优异,密度是钢的四分之一,强度却是钢的七至九倍,并且还具有耐腐蚀的特性。由于其具备质量轻、强度高、耐腐蚀、膨胀系数小等优异性能,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飞机部件、轨道交通原材料、车身制造等,在各行各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而对于这一高端材料,长期以来我国难以实现自主化生产。如今,我国高端新材料正不断崛起。2022年4月,国家相关部门发布《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到要提升创新发展水平,加快发展高端化工新材料产品,积极布局前沿化工新材料。
碳纤维便是我国通过自主创新打破技术壁垒的高端新材料之一。随着上海石化万吨级48K大丝束碳纤维工程国产线投料开车,宣告我国在碳纤维领域打破了大丝束碳纤维的技术壁垒,真正实现自主可控。
中国石化方面表示,在碳纤维行业内,通常将每束碳纤维根数大于4.8万根(48K)的称为大丝束碳纤维。大丝束碳纤维性能优越,被称为“黑黄金”。长期以来,国内的碳纤维发展在小丝束碳纤维方面实现了突破,但是由于小丝束碳纤维成本高,影响了下游企业应用碳纤维的积极性。
此次上海石化研发生产的大丝束碳纤维,其优势是在相同的生产条件下,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碳纤维单线产能和质量性能,还可以实现生产低成本化,从而打破碳纤维高昂价格带来的应用局限。目前,该条48K大丝束碳纤维国产线可实现规模化、高品质生产。
十年磨出“黑黄金”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开始了碳纤维领域研究,但是由于当时的技术与装备有限,工艺流程长、关键控制点多,长期发展缓慢。
上海石化作为国内最大的腈纶生产企业之一,其依托腈纶产业优势,率先开展对碳纤维的交流调研和技术研究工作,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7年,中国石化决策部署PAN基碳纤维的研发和产业化攻关工作,并将建设项目落实在了上海石化。
碳纤维技术有着森严的技术壁垒,迄今为止也只有日本、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拥有并掌握。在各方团队的齐心协力下,上海石化碳纤维攻关快速推进:2008年11月,建成中试装置;2009年3月,成功研制出12K原丝;2012年9月,采用自行开发的国内领先的NaSCN(硫氰酸钠)湿法工艺、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工程项目一阶段建成投产,形成了每年1000吨原丝、500吨碳纤维的工业化生产能力。
2021年5月,每年2000吨原丝、1000吨碳纤维的二阶段项目建成投产,产出合格产品。该生产线的国产装备应用率较一阶段项目提升了10%,进一步增强了国内的碳纤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综合竞争力。
2022年10月10日,随着万吨级48K大丝束碳纤维工程首套国产线在上海石化碳纤维产业基地投料开车,并生产出合格产品,大丝束碳纤维终于实现了国产化。
中国石化碳纤维专家、上海石化副总经理黄翔宇介绍,为了让大丝束碳纤维真正拥有“中国技术”,上海石化从装备到工艺,为大丝束量身定制了专用生产线,如根据大丝束的要求自行设计氧化炉、碳化炉,不仅成功掌握了控制温度场的关键核心技术,而且配置了节能型设计可实现能源综合利用,这在国内外装备领域也是领先的。针对大丝束特点自行设计制造国产化生产线,中国石化树立了我国碳纤维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中国石化方面表示,碳纤维国产化使得碳纤维在新能源等下游市场应用逐渐爆发,随着碳纤维应用率的不断提升,相关行业将迎来长跨度的高景气阶段,有力助推我国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此外,上海石化研发碳纤维的过程,离不开多家科研机构的共同攻关助力,这体现了我国强大的科技攻关协同实力。
中国石化方面表示,公司集中各种资源,奋力攻克碳纤维关键核心技术,顶层设计,并在上海市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联合1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走出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之路,最终取得技术重大突破,成功试制出48K大丝束碳纤维,并贯通工艺全流程。
技术实现量变到质变
2022年2月,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国石化生产的碳纤维产品便跟随火炬“飞扬”惊艳冬奥赛场。
火炬“飞扬”的外壳采用了上海石化研发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利用自主研发的产品和技术,采用“黑科技”新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使“飞扬”集“轻、固、美”等特点于一身,既轻巧又耐高温,能够实现在高于800摄氏度的氢气燃烧环境中正常使用,完美诠释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理念。
此外,今年2月,上海石化自主研发生产的碳纤维成功应用于广州地铁18号线“湾区蓝”高速列车。广州地铁18号线最高时速可达160公里,通过在车头罩采用轻质高强碳纤维复合材料,可以使地铁列车在实现同等强度的基础上实现轻量化。
中国石化方面表示,自2019年起,中国石化和中国中车开展协同创新,攻克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轨道交通领域规模应用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了完整的技术研发体系,形成了世界领先的“一站式”轻量化技术解决方案,最终实现了此次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湾区蓝”列车上的成功应用。
如今,经过十余年努力,中国石化推动我国碳纤维实现了从12K到48K的重大突破,成功实现研发生产技术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方面,中国石化同样在积极探索。中国石化方面表示,在未来的碳纤维产业发展中,中国石化将在科研方面继续加大投入,产业方面加快布局,机制体制方面深化创新,应用场景全面推广。同时,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做自己的特色产品。
预计到“十四五”末,中国石化将在多种工艺流程实现通用级、大丝束、小丝束、高性能等产品方面全面突破,进行总体布局,满足国家各个领域的需求,为引领和推动中国碳纤维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