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财经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2年11月07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连续七年列入中央一号文件 承保货值逼近550亿元
“保险+期货”试点效果初显

    “保险+期货”已然成为期货行业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视觉中国/图

    本报记者陈嘉玲北京报道

    2015年,我国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新型金融模式——“保险+期货”试点正式落地,生根发芽。

    经过近8年的探索和发展,目前已经在生猪、玉米、苹果、大豆、白糖、棉花等多个品种上试点成功,全面开花,呈现出保障品种不断丰富、规模不断扩大、模式不断创新、覆盖地域不断拓宽的发展趋势。

    期货业内人士指出,“保险+期货”已然成为期货行业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也在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未来,“保险+期货”模式仍需不断完善和优化,将进一步延伸成“保险+期货+N”,通过期货工具将产业链环节紧密结合,形成一个金融服务农业全产业链的完整闭合模式,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效增能。

    “兜底”农户:服务“三农”新模式

    通过“保险+期货”收入险模式,可以为种植户进行“兜底”,既保价格,也保产量,进而避免未来农产品价格下跌的风险。

    “前段时间,我们了解到海南省澄迈县生猪养殖户在实际生产中面临着一些困难。澄迈县是海南省农业大县,也是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于是,在澄迈县乡村振兴局的支持下,我们联合申万宏源证券有限公司金融创新总部,由申万宏源证券出资捐赠保费实施生猪‘保险+期货’项目,由太平洋财产保险海南分公司澄迈支公司作为项目落地服务机构,组织澄迈县脱贫监测户参与项目投保工作。”

    申银万国期货旗下风险管理子公司申银万国智富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小明近日对《中国经营报》记者介绍,该项目覆盖生猪约200吨,为生猪养殖户提供了430万元的价格风险保障,利用市场化手段补偿养殖户因生猪价格波动所导致的损失,“兜底”生猪养殖价格,助力生猪产业稳健发展。

    所谓的“保险+期货”,其本质是价格指数保险,即农户向保险公司购买基于期货价格的价格或收入保险,保险公司再通过购买对应的场外期权等形式向期货公司转移风险,并由期货公司在期货市场上进行风险对冲。一旦农产品价格跌破或涨至约定的价格线,农户将可从保险公司获得理赔。

    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保障粮食安全,首要的是确保种粮农民收入稳定。中小农户由于生产规模、资金和专业知识受限,难以直接应用有门槛要求的期货工具管理风险。以大商所为代表的中国期货市场创新推出了‘保险+期货’模式,帮助中小农户以‘风险入场、人不入场’的形式实现了风险管理需求与期货大市场的对接。”

    一位期货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传统的种植业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产量看天气,价格看市场,因此种植农户们的收益波动很大。而通过“保险+期货”收入险模式,可以为种植户进行“兜底”,既保价格,也保产量,进而避免未来农产品价格下跌的风险。

    2021年2月,花生期货挂牌上市后,郑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郑商所”)就在河南南阳桐柏县、驻马店正阳县和开封市祥符区三地支持开展了花生“保险+期货”项目试点。

    “该项目放大了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协同效应,省、市、县三级财政补贴保费622万元。农户每亩获得的风险保障金额从传统成本险的457元提高到期货价格保险的1930元,保障水平提升了322%,同时获得自然风险和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双重保险’,财政支农的效应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郑商所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花生“保险+期货”的金融工具,将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期货市场、保险市场进行有机联结,为农户守住产业种植的风险底线。不仅在助力产业振兴方面开启了新模式,更在提高农业财政补贴效率方面提供了新思路,推动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助力特色产业动能提升。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如何规避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保护种植者、经营者的利益,是各国政府都在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问题。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对农业风险管理的方式方法处于起步阶段,加快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保险+期货’长效机制至关重要。”广发期货有限公司总经理徐艳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保险+期货”连续七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是被党中央认可并在党中央的指导下不断深化和拓展的典型模式。

    遍地开花:承保货值大幅涨至近550亿元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7年提及“保险+期货”,并提出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优化完善“保险+期货”模式。

    本报记者梳理获悉,今年三季度内,期货行业内有57条“保险+期货”项目落地、实现理赔、结项的信息密集出炉。近一个月来,多家期货机构的“保险+期货”项目密集落地。

    事实上,自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积极开展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的新思路后,作为“保险+期货”模式的首倡者,大商所在辽宁锦州义县落地国内第一单“保险+期货”项目试点,也开启了期货市场深耕“保险+期货”模式服务“三农”的篇章。大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7年多的探索,“保险+期货”模式已具备良好的社会基础和市场基础,成为期货市场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最近一年,“保险+期货”业务增速更为显著。据《期货日报》报道,2021年5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共有67家期货公司开展“保险+期货”项目1907个,为大豆、玉米、棉花、生猪、天然橡胶等15个农业产业品种提供风险保障,涉及现货数量896.18万吨、承保货值421.98亿元。而2018年至2020年同期,“保险+期货”项目数量和项目规模数据分别为291个、120.15亿元,345个、137亿元,750个、209.87亿元。

    中国期货业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也显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已有127家期货经营机构与519个脱贫县(乡、村)签署了1029份结对帮扶协议;行业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达14.63亿元。期货经营机构通过“保险+期货”模式为脱贫地区天然橡胶、玉米、大豆、鸡蛋、苹果、棉花、白糖等品种提供了价格保障,承保货值约547.60亿元。

    上述大商所负责人还指出,“保险+期货”在保障农民收入、促进金融跨界合作、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且具备可推广的基本条件,实现了从“价格险”到“收入险”,从“种植环节”到“全产业链”,从“零星分散”到“县域覆盖”,从“单一支持”到“多方合力”的转型升级,保障品种的不断丰富、财政支持资金比例的不断提高、覆盖地区的不断扩展、产品模式的不断创新、参与主体的不断扩大,说明的是这一模式在不断完善和优化。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7年提及“保险+期货”,并提出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优化完善“保险+期货”模式。上述郑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中央一号文件优化完善“保险+期货”模式的要求,郑商所今年的试点工作突出“保险+期货”模式为分散农业风险提供期货支持的功能定位,体现“保险+期货”模式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风险管理服务的核心内涵,更好地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今年郑商所分别在承保风险管理、单位保费确定、保险功能设计方面进行了进一步完善。

    前景广阔:“保险+期货+N”的综合金融服务闭环

    新突破主要在于将业务模式进一步延伸成“保险+期货+N”,整合各方资源,汇集产业链上下游力量,共同促进农民保收增收。

    “保险+期货”进一步服务乡村振兴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郑商所相关负责人认为,一方面应从内部创新与完善,在“保险+期货”基础模式上实现延伸和拓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各方主体参与其中,提升试点综合服务质效;另一方面应广借外力,推动“保险+期货”获得财政资金常态化、机制化支持,提升农户及相关政府部门对该模式的理解,丰富农业支持保护工具箱。

    具体而言,可以从多个方面继续发力、探索完善。例如,探索创新“保险+期货+N”服务链条,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龙头企业作用,进一步强化试点服务深度,通过“保险+期货+订单收购”“保险+期货+基差点价”等方式为农户提供风险管理闭环。又比如,兼顾标准化与差异化服务,探索价格险向收入险转型升级。以帮助农户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稳定种植预期为目标,为个体农户提供标准化产品与服务,同时针对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具备市场化属性的集体或主体,以实现稳健经营、管理风险为导向,开发具有适度灵活性的专属保险工具。

    何小明告诉本报记者,伴随着试点项目效果逐步显现,加上风险管理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现在部分市场化经营的农业企业开始自发地参与其中,而此类商业化的“保险+期货”业务,或将成为未来期货机构深化服务涉农企业乃至整个农业产业链的重要方向之一。

    “新突破主要在于将业务模式进一步延伸成‘保险+期货+N’,整合各方资源,汇集产业链上下游力量,共同促进农民保收增收。”何小明举例分析指出,比如,“保险+期货+银行+担保公司”模式,考虑到银行信贷更关注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虽然“保险+期货”模式能够帮助农民解决经营风险,但信用风险敞口依然存在,那么就可以引入农业担保公司,由担保公司去承担农户信用风险,以此解决银行在“保险+期货”模式中的信贷顾虑,比如保单增信和生猪“活体贷”已经是市面上成功试点且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另外,“保险+期货+订单+场外期权”模式,还可以将基差收购、场外期权等方式融入到模式里,为其中的参与者带来便利。

    “如此一来,通过期货工具将产业链环节紧密结合,形成一个金融服务农业全产业链的完整闭合模式,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效增能。”何小明说道。

    南华期货(603093.SH)全资风险管理子公司南华资本董事长李北新告诉本报记者,“保险+期货”已经发展为一种金融综合创新型的业务模式,南华期货在实践中衍生出更多模式。例如“保险+期货+基差收购”模式是为促进上下游产业链合作,在项目推进中引入龙头企业与投保农户签订基差合同,使投保农户可根据期货价格自主点价进行农产品销售,形成“保险+期货+基差点价”模式,实现产业链风险全程闭环管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中国经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封面故事
   第06版:评论
   第07版:财经
   第08版:财经
   第09版:金融
   第10版:财富
   第11版:资管
   第12版:广告
   第13版:银行
   第14版:银行
   第15版:银行·新金融
   第16版:新金融
   第17版:区域·地产
   第18版:区域经济
   第19版:地产
   第20版:地产
   第21版:地产
   第22版:地产
   第23版:物流·家电
   第24版:医药·健康
   第25版:医药·健康
   第26版:游戏
   第27版:能源·化工
   第28版:能源·化工
   第29版:TMT
   第30版:TMT
   第31版:TMT
   第32版:TMT
   第33版:车视界
   第34版:车视界
   第35版:车视界
   第36版:车视界
   第37版:快消
   第38版:快消
   第39版:快消
   第40版:与老板对话
“保险+期货”试点效果初显
董责险持续升温:295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投保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