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晏国文曹学平北京报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优质医疗资源总体上供给不足、分布不均衡,是我国卫生领域一个突出的问题,而互联网医疗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近10年来,互联网医疗行业快速发展,尤其是相关政策法规日渐完善并落地实施,互联网医疗行业进入高质量规范发展新阶段。
“目前,互联网医疗已经成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正在重塑传统的医疗业务流程。”10月27日,好大夫在线创始人王航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王航说,互联网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大提升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高效率地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打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医疗资源不均衡现象,让各地民众都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诊疗服务。同时,远程诊疗的模式还可以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惠及更多百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惠民,互联网医疗大有可为。
均衡惠民
通过分工提升医疗资源的效率,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据《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1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3万个,其中医院共有36570个,其余的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级医院中,三级医院有3275个,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651个。
我国顶级医院和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比较突出。据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中心发布的《医院蓝皮书:中国医院竞争力报告(2022)》,2021届中国顶级医院100强主要分布在东部发达地区,上榜医院除内蒙古、青海、西藏、海南之外,其他省份至少有一家医院进入顶级医院100强榜单。其中,北京、上海、广东上榜医院最多,各有13家、11家、10家。排名前10的顶级医院中,北京、上海各有3家,四川、广东、湖北、浙江各有1家。
“从全国医疗资源情况来看,发展不平衡与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还是非常明显,东、中、西部存在很大差异,东部地区各个类型的医院都占有绝对的竞争优势,这也和东部的经济、人口和交通等因素呈正相关。”上述报告指出。
让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化,更好地服务经济欠发达和中西部偏远地区的患者,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具有便捷高效、打破时间空间限制等优势的互联网医疗正在发挥更大作用。
在政策方面,今年6月和8月,《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和《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接连发布,为互联网医疗行业规范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王航认为,公立医疗机构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互联网的终极任务是推动每一个行业去发生质的转变。重塑医疗传统业务流程,才是互联网医疗的关键任务。
王航说,第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运营模式的优势,决定了平台覆盖的患者人群会持续扩大;第二,患者可以通过查询医生的擅长、其他患者的评价等信息,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医生,并在线上提前与医生取得联系,高效做出就医决策。与此同时,互联网医疗通过人工智能分诊技术、直播义诊等方式,也在帮助医生筛选出精准对症的患者;第三,精准对症患者在医生所在的线下医院汇聚,进一步要求线下医疗流程重塑,推动学科建设,让专科甚至专病医疗资源被高效利用;第四,当患者的线下治疗结束后回到家里,又要重新通过互联网与医生保持“长联系”,改变了原有医疗服务模式。
据好大夫在线方面提供的数据,截至2022年10月,该平台上的医生已累计服务超过8000万名患者。在其平台上,平均每天有8000名患者向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医生进行问诊。
另外,截至2022年10月,共有886位北京及上海等地国家级专家为银川本地患者提供了3048人次“远程专家门诊”服务,减少了患者异地就医的不便,解决了“看病难”问题,实现“国家级专家、国家级方案、本地化实施”。
“这些患者以疑难重症患者为主,他们在当地大多难以获得明确的诊断或者有效的治疗方案,其中很多人因病情等条件限制而无法转运到医疗中心城市治疗。对他们来说,通过互联网获得医疗中心城市高级别专家的诊疗意见,是高效、便捷、省钱省力的解决方案。”王航说。
除了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化,互联网医疗也在逐渐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
王航认为,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始终都不够用。医生的最关键职能在于诊疗环节,给出优质的解决方案和治疗方法,而面对患者们对于优质医疗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则需要更详细的分工才能满足。
“我们下一步重点是进一步提升优质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扩大医生的生产力,缓解医生资源不足的问题。我们将发挥互联网平台技术优势,搭建专业的医生助理工作系统,为临床医生提供配套辅助服务,协助医生建立起一套可以分工协作的工作体系,提升临床医生工作效率,从供给侧不断进行创新。”王航说,“围绕每一位关键的医疗决策者,搭建起医疗团队,通过分工提升医疗资源的效率,推动医疗服务的高质量发展,这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的目标和要求也是高度一致的。”
融合发展
互联网医疗不再只是游离于实体医院之外的独立平台,而越来越与线下医院业务融合与协同。
在互联网医疗的大势下,线下医院积极利用互联网医院将医疗服务延伸。
据国家卫健委今年7月对一位政协委员答复的函,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互联网医院超过1700家,7700余家二级以上医院提供预约诊疗和互联网咨询服务。
在国家卫健委今年9月2日举行的以卫生健康信息化为主题的发布会上,作为线下医院的代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杨伟宪从医院的角度介绍了该院互联网医疗应用情况。
杨伟宪介绍,首先,互联网诊疗扩展了诊疗空间,把诊疗从院内扩展到院外,从医疗诊治扩展到健康管理,通过视频诊疗、图文问诊、远程会诊、药品快递到家以及通过智能APP程序协助社区医师开展高血压诊疗以及健康管理这些形式,突破区域限制,让患者足不出户,一站式解决求医问药问题。
其次,增加诊疗时间。一是,医师可以自行将互联网诊疗时间定在8小时之外,利用碎片时间,通过手机端随时、随地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预约转诊、复诊、随诊等全流程连续性服务,对患者来说选择余地更大、更加灵活。二是将在线问诊时间延长到48小时,可以让医患双方有更充分的交流沟通时间,保证诊疗效果。
杨伟宪指出,互联网诊疗确实可以延伸实体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在分级诊疗服务中发挥巨大作用。
据了解,各医院积极上线互联网医院的背后,是一大批医疗互联网企业和传统医疗信息化厂商在跑马圈地。
作为一名行业参与者和观察者,10月26日,一家医疗互联网企业高管于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10多年来,互联网医疗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最初的掌上医院应用比较单一,功能比较简单。互联网诊疗相关监管法规的出台,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互联网医疗模式产生了分化,做平台的、做运营的、做项目的不同公司按照各自擅长的方向在不断探索,对原有的医疗生态进行了重构。
“狭义的互联网医疗就是线上问诊,但广义的互联网医疗是涵盖诊前、诊中、诊后的全闭环。诊前包括分诊、导诊、预约挂号等;诊中包括图文、电话、视频等形式的问诊咨询,预约检查等;诊后包括患者管理、慢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于洋说。
据于洋观察,对于互联网医疗的接受度,在科室方面,不同科室医生对互联网医疗接受度差异较大,皮肤和心理等不需要严重依赖线下检查和诊断的科室比较适合互联网诊疗。不同地区医院对互联网医疗的地域差异并不明显,而主要与政策密切相关,同时也与管理者自身的前瞻性、战略定力等密切相关。不过,总体而言,由于线下临床工作饱和,医生在线接诊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
于洋对记者说,现在,互联网医疗进入到规范发展的新阶段。经过多年发展,互联网医疗不再只是游离于实体医院之外的独立平台,而越来越与线下医院业务融合与协同。互联网医疗帮助医院拓展服务模式,扩大服务半径,提升医疗服务体验,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更好地服务百姓,二者关系越来越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