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庄灵辉卢志坤北京报道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备受重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点任务近来在多份顶层规划或重要文件中频繁出现,争创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也日益成为各省市与各城市群经济发展部署中的高频词。
作为深处内陆的重要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自规划之初即提出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等要求。近年来,成渝地区从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创建、民营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县域民营经济改革等多方面推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逐渐探索出一条民营经济协同发展之路。
多位专家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民营经济同时具有机动灵活、内生增长动能强劲等优势,激发其活力,有助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尽快成为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和增长极,而协同发展则是成渝地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成渝地区深处内陆,需要更加包容的思想,更加开放的环境氛围,以及更为自强奋斗的精神才有望持续推进地区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执行官、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表示,在历史传统、环境形势以及文化政策等因素影响与系统性支持下,成渝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基础较好,近年来成渝地区全方位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且已日益关注到县域民营经济这一经济末梢。
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民营经济在稳增长、促就业以及改善民生、科技创新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着“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税收贡献超过50%,国民生产总值占比超过60%,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占比超过70%,城镇就业超过80%,企业数量占比超过90%。
多位专家认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民营经济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民营企业是经济微观基础的最大主体,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重要支撑。”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然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民营经济在稳定经济增长等方面作用突显,民营企业也是双城经济圈发展的重要支撑。
“民营经济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生力军’作用。”李然指出,2021年四川省、重庆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54.5%、59.6%,表明民营经济在川渝两地经济增长中占据重要地位。
除支撑经济稳增长外,民营经济在促进科技创新、吸纳就业以及对外贸易与投资等方面也有着不俗的表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民营经济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着‘主动力’作用,在吸纳就业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在财政收入方面发挥着‘主动脉’作用。”李然指出,民营经济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近五年来川渝两地民营科技型企业数量增长40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90%以上。
“成渝地区民营经济在对外贸易与投资方面也发挥着‘引领’作用。”李然表示,民营经济主体竞争意识强烈,为了扩大市场规模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2021年四川省、重庆市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分别占相应地区进出口总额30%与40%左右。
经济发展“生力军”
协同发展
作用愈发突显下,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日益受到各方重视。实际上,早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之初,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即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被提出,且协同发展被定调为地区内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即提出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并在政商沟通机制建设、川商渝商综合服务平台搭建、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创建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近年来,从民营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到县域民营经济改革,以及地区内重点城市或示范区建设中,成渝地区的相关政策部署多围绕协同发展,地区内民营经济也在协同与合作之路上得以健康发展。
“近年来,受疫情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成渝地区民营经济发展遭遇不同程度困难,但就整体而言,地区内民营经济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李然指出,近年来成渝地区民营经济规模不断壮大、投资活跃度较高,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2021年,四川省、重庆市民营市场主体数量增幅分别是7.6%、11.0%,重庆民间投资同比增长9.3%、9.6%。
不过,当前成渝地区民营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
“对比沿海地区,成渝地区民营经济总量不高、增速仍有提升空间。”李然认为,当前成渝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还面临着后续增长乏力、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走低以及个体工商户活跃度和存活度表现不佳等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发力解决。
“川渝两地民营市场主体实有数量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速,但私营企业与个体工商户表现出现分化。”李然指出,川渝两地私营企业数量增速连续三年走高,而个体工商户数量增速下滑,导致民营市场主体整体增速下降,2021年个体工商户新设数量出现负增长。
“首先还是要增加民营企业发展信心,相信民营企业,依法保护民营企业权益。”汤继强认为,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成渝地区相关政策要向精准化、个性化发展,不能“一刀切”,市场准入方面也要平等对待,并可尝试设立风险补偿资金,制度化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
李然则认为,成渝地区要围绕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建设等重点任务,从扭转第二产业发展乏力态势,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政策机遇,支持民企融入双循环格局以及激发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活力等方面推动民营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目前,成渝地区三产逐步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一产民间投资增速显著高于全国水平,但二产的发展势头及动能相对较弱。”李然认为,要扭转第二产业发展乏力态势,成渝地区需积极承接东部优势地区产业转移,推动产业链核心环节本地化、供应链多元化。
县域民营经济改革
承担着城乡协同发展示范探索重任,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还格外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并持续深化县域民营经济改革。
“县域是城乡融合的重要切入点,县域经济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天然优势和独特作用。”李然认为,县域作为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国家和社会的联结点,以其为载体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可以推动城乡融合,较之于其上的省市和其下的乡镇更具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近年来县域经济愈发受到各方重视。
从成渝地区来看,李然指出,县域经济在成渝地区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部分县可能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县域经济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成渝地区格外重视县域经济发展。
不过,多重因素影响下,相较大中城市,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市场主体活力仍待进一步激活。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普遍落后于大中城市,导致我国经济末梢发展不良。”汤继强认为,县域民营经济起着固基强本的作用,当前发展仍普遍不及大中城市,而除平等市场准入条件等共性路径外,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还要格外重视人才引进与特色培育。
“就成渝地区而言,民营企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扩大就业等作出了巨大贡献,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李然认为,成渝地区应从融资增信、降本减负、探索惠企服务直达方式以及探索转企升规机制等方面推动县域民营经济改革,探索建立“转企升规”协同推进机制,实施分行业动态管理、梯次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