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婷曹学平深圳报道
日前,华厦眼科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01267.SZ,以下简称“华厦眼科”)登陆创业板。按2021年的收入规模计算,其成为国内第二大眼科连锁上市公司,仅次于爱尔眼科(300015.SZ)。
招股书显示,华厦眼科拟将募资的约30%(约2.3亿元)投入区域视光中心建设项目,在全国新建200家直营视光门店,提供医学验光服务,这也是公司此次IPO募资中最大一笔支出的用途。
在已上市的眼科连锁机构中,何氏眼科(301103.SZ)的视光服务在今年上半年成为占比最大的收入来源。2020年及2021年,公司该业务的收入同比增速均超过20%。在布局上,何氏眼科采用“1+N”全国拓展战略,即1个眼科医院带动N个视光诊所。今年上半年,公司共新设和改扩建7家视光门诊。
对于视光服务的“押注”,华厦眼科、何氏眼科均不约而同地提及“为眼科医院导流”一说,其背后更加看重的是青少年近视防控市场。
11月18日,何氏眼科方面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目前门诊店类别占公司视光门店一半以上,其次为医院店,验配店较少。公司布局的近百家视光门店中,已实现盈利门店占比约80%。视光服务主要针对青少年近视防控市场,这部分业务属于刚需性消费,不存在明显的区域限制。
千亿级市场规模
中国视光市场规模从2015年约712亿元上升至2019年约990.8亿元。
11月7日,华厦眼科在创业板挂牌上市。招股书显示,华厦眼科IPO拟募资约7.79亿元,用于天津华厦眼科医院、区域视光中心建设、现有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升级、信息化运营管理系统建设、补充运营资金等5个项目。
其中,公司拟将2.3亿元投向区域视光中心建设,经过初步市场调研和筛选,拟在上海、重庆、四川等地新建200家直营店,分2年进行建设。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该项目投资回收期5.25年(税后,含建设期),财务内部收益率(税后)14.96%。
华厦眼科表示,公司拟建设的视光中心主营业务定位为主要提供框架眼镜和隐形眼镜的验配及销售服务、角膜塑形镜(即俗称的“OK镜”)的销售服务以及眼视光相关日常维护服务。
截至目前,公司已开设23家视光中心,部分视光中心存在角膜塑形镜销售业务,但未从事角膜塑形镜的验配业务。对于此次IPO募投新建的视光中心,公司管理层将根据其未来的实际运营情况决定是否拓展角膜塑形镜的验配业务。其认为,角膜塑形镜作为新型的非手术可逆视力矫正方式,在缓解近视发展方面具有临床效果,受到青少年视光矫正市场的青睐。
华厦眼科表示,区别于传统眼镜零售店,公司建设的视光中心可为患者带来医学验光、矫正、养护等专业的视光服务以及基础的眼科检查,对潜在有进一步就诊需求的患者,可为公司下属医院实现导流。
何氏眼科在2022年半年报中亦表示,“眼科医院与视光诊所形成良性互动,互相转诊相互导流,在眼科医疗和青少年近视防控两个领域同步拓展。”根据披露,按照视光门店设置场所和功能,公司的视光门店分为医院店、门诊店与验配店。
招股书显示,中国视光市场规模从2015年约712亿元上升至2019年约990.8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约为8.6%。随着中国屈光不正患者人数的增加以及视光矫正单次价格的增长,预计2025年视光市场将增长至约1273.6亿元。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我国20岁以下近视人数从2015年的1.48亿人增长至2019年的1.69亿人,预计2030年将达到1.91亿人。
毛利率高达50%
近4个报告期,华厦眼科的屈光手术毛利率分别为45.35%、47.94%、52.55%、55.95%。
被视为服务于医院导流所开展的视光服务,其毛利率同样不可小觑。
2019年至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华厦眼科的配镜业务毛利率分别为54.49%、53.11%、56.43%及54.88%。报告期内,公司部分诊疗项目受到市场竞争激烈度增加、医保控费政策收紧等因素影响,毛利率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但由于屈光手术、配镜业务等高毛利率项目占比逐年增加,公司主营业务整体毛利率得以基本保持稳定。
上述对应期间内,公司配镜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9.18%、10.7%、12.01%及11.6%。2020年及2021年,该项业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8.46%及36.49%。2022年上半年,公司配镜业务收入约1.76亿元。
根据招股书,华厦眼科采购的主要配镜材料包括镜片(豪雅)、硬性隐形眼镜(CRT)、硬性隐形眼镜(普诺瞳)、硬性隐形眼镜(露晰得)等。其中,后三者属于角膜塑形镜,2022上半年,这三款产品的采购单价分别为3100.7元/副、2148.88元/副、2434.3元/副。
记者从华厦眼科旗下青岛华厦眼科医院了解到,目前该院角膜塑形镜产品的售价区间为6000元~10000元,部分产品售价超过10000元。根据产地、材料、透氧性等不同,产品价格不等。
而对于收入贡献的占比情况,何氏眼科的视光服务在今年上半年收入约1.63亿元,占比达到约34.8%,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毛利率为49.15%,同比增长0.51个百分点。
何氏眼科表示,受国家近视防控战略的推动,眼视光产业在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初期,市场空间巨大,同时具有受地域影响较小及对公立医院依赖较低的特点,公司视光收入占比一直较高。2019年至2021年,该项业务的收入占比分别为29.92%、32.66%、35.95%。
招股书披露,2018年至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何氏眼科的视光服务平均单价分别为699.22元/人次、683.31元/人次、701.82元/人次和778.45元/人次。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的平均单价上升,主要是随着近视防控的升级,高单价的角膜塑形镜验配收入和数量占比增加所致。
在IPO募资中,何氏眼科拟将1.37亿元投向沈阳何氏医院扩建项目。根据规划,该项目正常运营后,拟提供屈光不正手术诊疗、白内障手术诊疗、视光服务等,形成屈光不正手术3320例/年,验光配镜量8000副/年,硬镜角膜塑形镜验配量5000副/年等眼科服务业务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角膜塑形镜的引入,眼科连锁机构的视光服务毛利率几乎追平甚至超过白内障、屈光等手术项目的毛利率。
2019年至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华厦眼科的屈光手术毛利率分别为45.35%、47.94%、52.55%、55.95%;白内障手术毛利率分别为31.39%、29.4%、35.15%、35.32%。
2022年上半年,何氏眼科的屈光不正手术矫正服务、白内障诊疗服务的毛利率分别为49.19%、33.49%,分别同比减少5.04个百分点、5.55个百分点。
门槛与竞争
专业的视光服务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可体现在验光师的专业度、营销人员的专业度和加工质检的专业度上。
随着市场需求规模的不断扩大,视光服务对于公司整体眼科诊疗服务布局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但视光门店在实际落地运营中具有一定门槛,包括须符合相关法规要求。
华厦眼科表示,隐形眼镜及角膜塑形镜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因此拟建设的视光中心从事上述产品的销售需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如若拓展角膜塑形镜的验配业务,则需申请取得相应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此外,根据《卫生部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验配角膜塑形镜管理的通知》(卫医发〔2001〕258号),验配角膜塑形镜的医疗机构还应满足资质、人员、设备等方面的对应条件。
根据计划,在人员配置上,华厦眼科每家视光中心拟先行配置验光师及助理;针对后续拟开展角膜塑形镜的验配业务的视光中心,可通过公司在当地的眼科医院或另行招聘配备符合条件的医师和技师。在设备配置上,公司拟为视光中心配备裂隙灯、非接触式眼压计、综合验光仪、电脑验光仪、角膜地形图仪等主要验光设备。
华厦眼科表示,在眼镜产品呈现高度同质化的情况下,专业的视光服务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可体现在验光师的专业度、营销人员的专业度和加工质检的专业度上。若视光中心的专业性不足,将直接影响视力矫正方案的精准性。
2020年及2021年,华厦眼科配镜业务的直接人工薪酬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1.44%、34.71%。2022年上半年,该项支出为1762.78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市场上所提供的视光服务中,镜架、镜片、角膜塑形镜等产品的销售是主要内容,服务本身的收费价格较低甚至免费。这也就意味着,即使视光中心区别于传统眼镜零售店,但不可否认的是,产品的销售是眼科连锁机构所提供视光服务的主要收入来源。
华厦眼科亦表示,公司的配镜业务收入是指公司进行镜架、镜片、角膜塑形镜等眼镜销售业务所形成的收入。截至目前,华厦眼科、何氏眼科的镜架、镜片等视光材料通过供应商采购。
值得注意的是,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厂商也已开始介入视光服务终端的布局。据国内角膜塑形镜龙头厂商欧普康视(300595.SZ)披露,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参股、控股的视光终端增加40余家。截至去年年末,公司控股的视光终端已超过3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