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黎竹刘旺北京报道
近日,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疾控局七部门印发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此次《实施办法》在供餐方式上,要求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地区和学校应大力推进学校食堂供餐。学校食堂由学校自主经营、统一管理,不得对外承包或委托经营。未建设食堂或暂时不具备食堂供餐条件的地区,应加快学校食堂建设与改造,明确实行食堂供餐的时间节点,在过渡期内可采取企业(单位)供餐。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家勇指出,营养餐计划实施以来,政府财政投入不断增加、国家和地方试点覆盖面越来越高、受益学生越来越多、配餐方式和配餐质量越来越好,营养餐计划从试点变常态,从“吃得到”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重视。
营养改善
十年来“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男女生的平均身高和体重水平逐年升高。
饿着肚子,或是自带大米和菜到学校吃“黄豆蒸米饭”“红薯蒸米饭”,这是一位乡村老教师对十几年前在学校解决午餐的印象。
然而,这样的记忆随着2011年10月底国务院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逐渐淡去,项目实施至今,中央补助从每人每天3元到4元再到5元,“一肉一菜一汤”的午餐已成标配,部分地区学校还开始试行自助式的午餐模式。
十年来“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男女生的平均身高和体重水平逐年升高。根据近日相关部门发布的监测数据,13岁男生平均身高和体重增量最多,达到7.5cm和6.6kg;12岁女生增量最多,身高和体重增量分别达到6.3cm和5.8kg,增长速度均高于同年龄段全国农村学生的平均水平。
此外,学生的生长迟缓率通常作为反映长期膳食营养摄入不足的主要指标。从生长迟缓率看,监测地区6~15岁学生生长迟缓率比2012年下降了5.7个百分点。但专家指出,身高和体重是反映学生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的基础指标,还是要关注学生的各项身体指标,监测地区中小学生也存在超重、肥胖现象。
多年从事公益推动营养与健康生活方式科普的徐嘉博士指出,肥胖问题与摄入垃圾食品、高脂高热量食物、含糖饮料相关。早期国外一些学校食堂采取外包形式,食材相对劣质,导致学生肥胖与营养不达标同时存在。
英国皇家内科医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医院儿科医生梁淑芳认为,糕点不能作为天天加餐的食品,可以考虑用新鲜水果替代。她强调,“蛋糕面包等精加工食品比微量元素略微缺乏所导致的危害程度要严重得多。”
在营养专家看来,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可以为中小学生提供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是均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让孩子吃上新鲜多样的“热菜”而非单一的面包牛奶,是衡量营养餐质量的重要标准。
据记者了解,这一计划的受益学生达4000多万人。目前,供餐模式主要以食堂提供午餐为主,少部分学校提供课间加餐、早餐和企业送餐的模式,2021年监测地区中仅1/3的中小学生每天吃3种及以上新鲜蔬菜,1/3的中小学生可以每天吃到水果。
针对相关研究中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D和铁等营养元素的问题,徐嘉直言,“维生素A的缺乏与蔬菜摄入不足相关,绿色蔬菜是铁的优质来源,铁的吸收需要维生素C,多吃蔬菜水果可帮助解决缺铁问题。维生素D缺乏可能由于晒太阳和运动不足,要多晒太阳和运动。学校在为学生供餐时更要注意提高五谷杂粮、新鲜蔬菜瓜果的比例。”
全球多项科学研究证明,向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提供校餐,是降低儿童营养不良率、改善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成绩的重要干预手段。
据悉,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持续巩固营养改善计划试点成果,《实施办法》提出,应提供营养价值较高的畜禽肉蛋奶类食品、新鲜蔬菜水果和谷薯类食品等,不得提供保健食品、含乳饮料和火腿肠等深加工食品,避免提供高盐、高油及高糖的食品,确保食品新鲜卫生、品种多样、营养均衡。
徐嘉指出,“营养健康不能只依赖食堂或者营养餐搭配师,学生、家长、教师应主动学习营养与健康生活方式。健康教育对提升学生营养健康尤其关键,政府与公益人士可通过营养教育让家庭与学校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高蔬菜瓜果、五谷杂粮比例,实现‘健康中国’目标。这次《实施办法》的更新有不少亮点,例如提高对学生食堂的食材质量、人员资质的保障,以及加强对学校工作人员的营养健康教育。”
因地制宜制定标准
在关于采购管理的具体细则中,明确表示要完善大宗食材统一采购制度。
如何因地制宜制定营养餐食标准,让每个学生吃得更好成为当前营养餐面临的挑战。
据了解,《实施办法》实施地区和学校,将根据地方特点,按照安全、营养、卫生的标准,因地制宜确定供餐内容。供餐食谱应在县级卫生健康部门指导下,由学校根据当地市场食材供应等情况,运用学生电子营养师等膳食分析平台或软件制定并公示,确保膳食搭配合理、营养均衡。
张家勇认为,我国营养餐计划在不少方面具有优势,要发挥中国饭菜品种多样、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等优点,满足不同民族、地区的个性化需求,营养餐覆盖面广、受益人群免费享用,需要自上而下跨部门合作及多渠道的监管。
杭州余杭教育科学研究所原副所长陶华坤表示,学生营养餐要实行“精细化”管理。建立“互联网+明厨亮灶”,食品安全监控平台,严格落实校长、教师陪餐制度,同时因地制宜制定营养餐食标准,让营养师遵循营养平衡、饭菜适口、食物多样、定量适宜和经济合理的原则,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实施办法》实施过程中,各地也不断加大食堂建设力度,为推进食堂供餐提供保障。经记者查询,监测学校中有食堂的比例逐年增加,2012年~2021年增长超过30%。
业内人士张立表示,区别于普通学校食堂供餐,营养餐供餐模式由学校自主寻找供货商变为当地政府统一招标和采购,并要求学校负责人陪餐。同时,实施校财局管和报账制度,由政府公开招标、集中采购,学校食堂大宗食品及原辅材料统招、统购、统配、统运的模式成为主流。
然而,一些地方还存在食品安全管理不严格、供餐质量和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实施办法》也对供餐管理、采购管理、营养健康监测与教育等作出明确要求。
全国农村学生营养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供餐方式上,要求各地大力推进学校食堂供餐。学校食堂由学校自主经营、统一管理,不得对外承包或委托经营。未建设食堂或暂时不具备食堂供餐条件的地区,应加快学校食堂建设与改造,明确实行食堂供餐的时间节点,在过渡期内可采取企业(单位)供餐。
《实施办法》在关于采购管理的具体细则中,明确表示要完善大宗食材统一采购制度。各实施学校食堂的大米、食用油、面粉、肉、蛋、奶等,均应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由县级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实施。鼓励探索采用框架协议采购方式实施。
此外,还鼓励各地积极推进“农校对接”,建立学校蔬菜、水果等直供优质农产品基地,在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和营养的前提下,减少食材采购和流通环节,降低原材料成本。
相关人员向记者透露,目前部分农村学校采购记录尚未实现无纸化、数字化,不利于保障学生的营养餐供应。像浙江、江西等多个省市地方政府此前为企业的“农鲜直采”计划提供了支持,这种经验可以复制,加速优质农产品从原产地直达学校。
梁淑芳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民族自信、民族自强,对中国人健康非常关键。中国传统饮食是几千年摸索总结后适合中国人体质的,以五谷杂粮、蔬菜瓜果为基础,鼓励吃五谷杂粮、多种不同颜色的蔬菜瓜果。
陶华坤指出,营养餐计划是一项惠民工程,除了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外,要有专职人员负责学生营养餐管理工作,还需要加快营养餐的标准化和法制化建设。他建议道,“学校要把营养餐当作德育课程来抓,把营养健康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家勇也认为,可以借鉴日本“食育”经验,将营养餐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契机,让学生养成饮食礼节,践行中华饮食文化,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