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漫游北京报道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型的过程中,不仅要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还要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022年,助力传统产业升级的政策不断加码,包括鼓励银行发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等。
不过,目前在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金融补给还存在短板,如金融机构还不能精准识别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中的融资需求,贷款与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与企业现金流期限还不能完美契合,还不能完全满足普惠小微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金融需求等。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对产业升级的要求,提出了“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这亦是对金融机构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的新要求。展望2023年,业内人士认为,需要发挥商业银行整合金融资源的优势,加大对“卡脖子”领域的重点支持,为新兴产业提供投、贷、债、股、保、租等多层次的综合金融服务;并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信科技术,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在数据信息中的资源优势,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创新产品促传统产业升级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要“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从具体的数据表现看,2022年,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取得了明显进展。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60.5%;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产量增长110.3%,较2022年10月加快30.3个百分点;移动通信基站设备产量增长41.2%,新能源、新材料、高技术产品高速增长;2022年前11月,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个百分点,彰显工业经济韧性。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后,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2022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2部门印发了《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在金融信贷政策中提出,2022年推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继续较快增长。
2022年7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要求“银行机构要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重点支持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提高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传统产业在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绿色转型发展等方面的中长期资金支持”“围绕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市场主体,增加信用贷、首贷投放力度”。
同年9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明确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薄弱领域进行设备更新改造。
在监管层呼吁下,银行机构应声而动。
在信贷业务方面,银行业加大制造业贷款投放,提供制造业设备更新贷款,保障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资金需求。以平安银行为例,该行行长胡跃飞介绍称,针对行业细分领域,平安银行精选出与“6个强国、2个安全”相关的45个细分行业重点发力,主要聚焦在信创、半导体等国家积极布局的前沿实体制造行业。与传统制造业相比,此类企业未来成长性高,是制造业产业链全景的重要发展力量。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制造业结构逐步改善,主要得益于高新技术领域投资增加。“制造业在向高质量方向发展,高新技术投资在整个制造业投资中占比达到40%左右。由于国家政策的推动和资源的投入,近年来高新技术投资增速较快,始终保持在两位数以上,拉动了制造业投资,工业生产也在此基础上保持了平稳增长。”
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比例,亦是银行机构的发力方向。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赵伟给出的一组数据显示,2022年三季度,我国制造业中长贷增速抬升至30.8%,大幅高于企业中长贷增速的13%左右;前三季度制造业贷款增量创新高至4.2万亿元、同比增长75%,占全口径企业贷款比重同比抬升6.1个百分点至29%。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怀斌则指出,银行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普惠小微制造业企业实施延期还本付息,为其转型升级提供了空间。如此前中国工商银行表态称,该行已统筹部署制造业小微企业纾困支持工作,对贷款在2022年底前到期且有延期需求的制造业小微客户,按照“应延尽延”原则予以支持;同时,主动承担抵押物保险费、评估费、抵押登记费,减免小微企业开户、账户服务、转账汇款、电子银行等服务费用。
谈及银行在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还存在哪些难点,叶怀斌总结道,一是精准识别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中的融资需求,要将贷款与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相匹配、与企业现金流期限相匹配,进一步提升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比例;二是针对普惠小微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金融需求,要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触达性并充分考虑小微企业对资金成本的接受度;三是对“专精特新”制造业的支持,要分析其转型升级的特点与难点,把握“专精特新”企业轻资产、重知识产权的特点,创新信用增信方式。
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这为银行业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
基于此,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显示了产业升级要求的再次加码。
会议强调“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对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作出具体部署,要求“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也强调了要推进制造业补链强链,包括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健全产业基础支撑体系,加强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巩固拓展与周边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共同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实施制造业供应链提升工程,构建制造业供应链生态体系。围绕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关键原材料、技术、产品,增强供应链灵活性可靠性。
《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大制造业投资支持力度”“加大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投资力度,扩大先进制造领域投资,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力度,支持企业应用创新技术和产品实施技术改造”“完善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制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升制造业盈利能力”“加强制造业投资的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创新完善制造业企业股权、债券融资工具”。
“下阶段,银行业支持制造业的重点应着重于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服务建设制造强国。”叶怀斌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商业银行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要把握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重点布局国产替代、数字化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向。具体而言,一是银行要重点布局国产替代方向,加大对“卡脖子”领域的重点支持,着力改善具有核心技术的制造业企业的融资环境,助力保障产业链安全,稳链固链保链;二是银行要重点布局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领域,提升对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工业互联网建设,全面盘活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资源和经营潜力;三是银行要重点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商业银行整合金融资源的优势,为新兴产业提供投、贷、债、股、保、租等多层次的综合金融服务,并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信科技术,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在数据信息中的资源优势,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对此,多家银行表态称将加大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如工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四清撰文写道,下一步,银行要纵深开展补链强链金融服务专项行动,贯通服务好大中小微制造业企业,助力形成更有韧性的产业链条。
据工商银行副行长王景武介绍,目前,该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已突破3万亿元,稳居银行业首位。在做优做强金融服务方面,该行的策略是聚焦制造业企业特色化融资需求,不断完善创新融资产品,并设立了科创企业专属金融服务中心,专门服务于科创企业差异化需求。为提升信贷经营能力,针对制造业企业周期性特点,该行不断深化对重点领域、重点客群的分析研判,做好跨周期资产配置,促进制造业投融资结构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