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家振武汉报道
起步即冲刺,全力拼经济。面对2023年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窗口期,多省市在兔年开工伊始组织召开了“新春第一会”。
2023年1月29日,湖北省武汉市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暨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会”,将发力重点聚焦在了“科技创新”这一筑底盘、管长远的赛道,全面吹响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集结号。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的同时,武汉市还同步印发了《2023年武汉市科技创新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明确提出了四大目标和九个方面、22条具体任务。
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郭元强在讲话中指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构建区域创新高地的重大布局,是赋予武汉的重大使命,是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武汉市要举全市之力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当先锋、打头阵,担当主力军。
值得注意的是,在紧扣“国家所需、武汉所能”,勇担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方面,东湖科学城成为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载体。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工委书记刘洁称,2023年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担使命、挑重担、打头阵”的责任担当,“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意识,马不停蹄地推动东湖科学城建设实现新突破、取得新进展。
打造开放融合创新高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022年4月,面对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大任务和战略使命,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联合批复《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规划》,提出51项重大支持举措,在武汉布局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支持武汉强化原始创新策源地功能、建设制造业创新高地、打造创新型城市群第一方阵。
武汉也由此成为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成渝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之后,国家批准建设的第五个科技创新中心,也吹响了武汉打造国家级前沿领域原始创新策源地、制造业创新高地的号角。
郭元强指出,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构建区域创新高地的重大布局,是赋予武汉的重大使命,是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要扎实推动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看,武汉要勇担科技自立自强使命,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载体,更好地统筹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加大对高校院所、科技企业的支持协作,积极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前沿领域原始创新策源地。
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打造世界级产业创新高地,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壮大光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在武汉政商观察人士看来,兔年节后开工以来,全国多地都组织召开了“新春第一会”,在确立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围绕扩大内需、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推进科技创新等部署全年重点工作。
“虽然各地的战略战术不同,但目标都是高质量发展。与出台新政、抢抓项目相比,武汉市可谓抓住了经济发展的‘牛鼻子’,谋科技就是谋未来,抓创新就是抓发展。”上述政商观察人士表示。
大力培育创新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与法宝。
据了解,以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契机,武汉市制定出台了“1+N”政策体系,谋划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创新策源能力稳步提升。其中,东湖科学城建设全面推进,1家国家实验室、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5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7家湖北实验室实现实体化运行。
截至2022年9月,武汉全市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8家、增幅全国第一,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总数达207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2万家。
为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世界光谷”创新策源地,《要点》提出,武汉市将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加快推进全市域、全链条、全社会创新,在原始创新上攻坚发力,在企业创新上激发动能,在产业创新上跨界融合,在制度创新上勇于突破,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武汉力量。
同时,《要点》提出了“科创中心建设成势见效”“科技创新工程深入实施”“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科技创新生态加快优化”等四大目标,具体包括:推进建设4个、预研预制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获批建设10家以上全国重点实验室;打造十大技术(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进十大科技重大专项、建设十大成果转化中心、引进和培育十大高端创新团队;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9000家。
与此同时,《要点》提出,要大力培育创新产业集群,全力推动光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优势产业集群突破性发展。
据武汉市发改委主任孟武康介绍,2023年将围绕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做强做实创新发展链条。例如,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方面,围绕“光芯屏端网”、汽车、大健康等重点产业,实施产业创新能力专项,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孟武康进一步表示,在提升产业创新能级方面,加快构建“965”现代产业体系,协同推进产业生态建圈、新兴产业壮群、重点产业强链。做大做强集成电路等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商业航天及北斗应用等两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电磁能、量子科技等五大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揭榜挂帅”重金扶持奖励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武汉市科教科研资源丰富,全市坐拥90所高校、101家科研院所,拥有76位院士和约130万在校大学生,国家级创新平台达149个。
“要加快把武汉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郭元强指出,要争创国家级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加快引进高端人才,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武汉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盛继亮介绍,2023年,武汉市将以“揭榜挂帅”的方式实施10个科技重大专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单个项目最高支持3000万元。
10个科技重大专项拟攻关的领域初步确定为新型显示、特种光纤、航天动力系统、5G+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动物疫苗、生物工程、碳中和等方面,涵盖全市要突破性发展的光电子信息、汽车、大健康和生物技术、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在育才引智的同时,还要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要点》提出,在科技人才培育方面,武汉市要吸引集聚10名战略科技人才,打造10个高端创新团队,认定支持100名左右科技领军人才。
对此,武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才工作局局长姜铁兵表示,为突出人才第一资源地位,武汉市近期将重点实施“武汉英才计划”和吸引集聚博士后人才等政策,为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最高可给予相关人才100万元资助资金。
“下一步,武汉市人才工作局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和省委、市委要求,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久久为功,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持续不断塑造武汉创新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姜铁兵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