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两会专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两会专刊

第03版
两会专刊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3年03月13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政协委员陈晓红:做好科技经费改革文章 持续激发创新活力

    陈晓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湘江实验室主任

    本报记者 孟庆伟 北京报道

    “党的二十大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此次重组科技部,理顺相关体制和职能,是科技创新体系改革中的重要一招,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就科技部重组改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湘江实验室主任陈晓红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如是表示。

    她认为,以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动力的行动将不止于此,相信党中央还会陆续打出系列“组合拳”,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全国两会期间,陈晓红提交了《关于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的提案》,为推动我国科技改革创新献计献策。

    以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3月10日上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这意味着,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最重要的一项改革——科技部重组,也随之启动。

    改革方案提出,将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中央科技委员会办事机构职责由重组后的科技部整体承担。

    根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精神,此次科技部重组改革,强化科技部的战略规划、体制改革、资源统筹、综合协调、政策法规、督促检查等宏观管理职责,推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陈晓红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并不断向纵深发展,涉及范围之广、推进力度之大都是空前的。通过深化改革,我国整体科技创新实力快速提升,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这是我们进一步推进科技改革的现实基础,也意味着对深化科技改革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伴随着我国步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新阶段,必然要求科技工作在重塑发展新优势中当好“开路先锋”,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做好“助推引擎”,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在陈晓红看来,“改革是关键一招”。

    “改革的核心目的就是要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不断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围绕产出重大原创成果出台相关制度、搭建好相关平台,让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都能有广阔空间、尽展拳脚。要在推动有组织科研上形成系统布局,有效统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并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打造更加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生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大力量。”她说。

    陈晓红院士长期致力于决策理论与决策支持系统、大数据分析与智慧管理、中小企业融资、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她所在的湘江实验室,是区域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承担着打造先进计算与人工智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

    据了解,湘江实验室目前已与国内10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深度合作,聚焦“3+3+2”现代产业体系,开展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进一步激发数字经济发展动能,努力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先进计算与人工智能原创理论研究中心、关键技术创新高地、现代产业赋能基地,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做出积极贡献。

    优化经费分配应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

    此次科技部重组改革,还聚焦科技投入效能的提升,提出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陈晓红向记者表示,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并不断优化财政科技政策,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但当前财政科技经费存在分配机制不够优、均衡性和效率不够高、科研评价不够科学等问题。

    她认为,当前我国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主要面临几方面问题。

    一是分配体制需进一步突破。她表示,现有经费配置以竞争性项目为主,占基础研究类科研院所经费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二,而基础研究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此外,科技创新的项目制框架存在资源分散的弊端。

    二是分配的均衡与效率有待提高。她表示,财政科技投入过程中的多部门联动统筹不够。目前,青年研究基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算的占比仍然偏低,引导基金、后补助等财政科技支出方式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三是评价方法影响经费分配使用。评价标准比较单一,缺乏针对不同类型、行业、专业等特点的科学细化。追求“短平快”现象还比较严重,对久久为功的深度探索需给予更多重视。

    如何进一步改革完善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 今年全国两会上,她递交了相关提案,提出了三方面建议:一是立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优化经费分配。集中资源支持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立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相适应的央地预算体制和配套机制,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等前沿领域加大投入力度。

    同时,强化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构建“稳定+竞争”的机制,针对基础研究制定由其专享或力度更大的税收优惠。把对高能级基地、领军人才的稳定支持占比提高到70%左右。

    此外,还应进一步凸显区域提质,构建助推中西部科技研发和创新水平提升的长效体制机制。

    二是立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经费投入使用。她建议,编制为期五到十年的财政科技支出中期规划,探索构建部—省—市—企共同投入和合作的模式,成立创新联合基金。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等参与科技创新。

    打造更具活力的科技创新平台。允许科研人员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在国家级实验室、省级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中拓展科研项目经费的“包干制”试点,对国内差旅费中的住宿费实行包干制,取消劳务费预算和绩效支出比例限制。

    对顶尖领衔科学家在团队选聘、经费使用等方面给予更充分的自主权;进一步增加自然科学基金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比例。

    三是立足“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动态调整经费分配使用。她建议制定完善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指标体系,以是否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是否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等为核心,加快研制科学可行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同时,建议国家建立由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纪检监察、审计、科技、企业、金融投资机构、知识产权等部门人员组成的第三方评审专家库,独立开展工作,各省、市成立相应机构开展评价。此外,应构建基于认同的长期研究支持机制,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追溯认可机制,解决颠覆新技术认可滞后的问题。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中国经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头版
   第02版:两会专刊
   第03版:两会专刊
   第04版:两会专刊
   第05版:两会专刊
   第06版:两会专刊
   第07版:两会专刊
   第08版:两会专刊
   第09版:两会专刊
   第10版:两会专刊
   第11版:两会专刊
   第12版:两会专刊
   第13版:两会专刊
   第14版:两会专刊
   第15版:两会专刊
   第16版:两会专刊
   第17版:两会专刊
   第18版:两会专刊
   第19版:两会专刊
   第20版:两会专刊
   第21版:两会专刊
   第22版:两会专刊
   第23版:两会专刊
   第24版:两会专刊
   第25版:两会专刊
   第26版:两会专刊
   第27版:两会专刊
   第28版:两会专刊
   第29版:两会专刊
   第30版:两会专刊
   第31版:两会专刊
   第32版:两会专刊
科技部重组改革: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全国政协委员陈晓红:做好科技经费改革文章 持续激发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