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区域·地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3年03月27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携手强化科技创新优势
相互“走亲戚”考察学习 长三角合力打造全球产业高地

    本报记者方超张家振上海报道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之际,长三角地区——这片被称为中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已加速迈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3月16日至18日期间,由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率领的上海市党政代表团先后赴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三省学习考察。据报道,在考察期间,三省一市共商合作发展大计,携手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

    在这场备受外界关注的“走亲戚”中,科技创新成为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主政者的主要关注点之一。陈吉宁在安徽省考察期间就强调,长三角地区要“在科技攻关上注重强强联合,结成更为紧密的创新共同体;在产业发展上加强优势互补,全力提升产业整体效能”。

    而“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共创优势”等描述也频繁出现在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主政者的发言表述中。在全球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强、全国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长三角地区正携手强化科技创新优势,加速“强链、延链、补链”,以此合力打造全球产业高地。

    “接下来,整个长三角地区乃至长江经济带,要形成科技创新发展的共同体,形成科技创新的协同效应。”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分析认为,这对发展壮大长江经济带的新动能,培育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乃至高质量增长带,都很有现实和重大意义。

    协力攻坚“卡脖子”技术

    在广袤的长三角地区,诸多城市正坚定踏上科技创新引领之路。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国家和地方创新体系,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紧紧依靠创新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有效应对外部打压遏制。”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徐工机械总工程师、副总裁单增海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工时乘坐过的全地面起重机,如今通过技术升级,关键指标已达全球第一,整机国产化率也由原来的71%提升到100%,所有零部件均为中国制造,有力补上了‘中国制造没有芯’的短板。”

    “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很多核心技术是求不到、买不来的’的殷殷嘱托,始终心怀产业报国志向,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不断解决‘卡脖子’问题。”单增海表示。

    “窥一斑而知全豹。”不只是徐工等企业,在广袤的长三角地区,诸多城市也正坚定踏上科技创新引领之路。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要求,长三角地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制高点,共建多层次产业创新大平台。充分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协同推动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合力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研发高地。

    以徐工总部所在地的江苏省徐州市为例,2023年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更加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打造科创平台建设新高地。”

    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罗云峰近日也公开表示,合肥市将牢牢把握国家战略需求,广泛链接高端创新资源,深入推进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服务保障大科学装置等“国之重器”建设。

    “携手打造G60科创走廊、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高标准建设科大硅谷,联手开展量子科技、聚变能源、空天信息等前沿领域协同攻关,促进应用场景创新在更多城市落地,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罗云峰表示。

    全力“强链、延链、补链”

    长三角地区正全力“强链、延链、补链”,合力打造全球新兴产业高地。

    《规划纲要》指出,到2025年,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形成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产业迈向中高端。“到2025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8%。”

    在加速科技创新步伐的同时,长三角地区也正全力“强链、延链、补链”,合力打造全球新兴产业高地。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企业创新、用户认可的综合作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实现了快速发展,并正向着‘电动+智能+生态’更高阶的智能网联汽车新时代‘全速前进’,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下半场’竞争的高地。”零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零束科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刘懿艳表示。

    以零束科技所在的上海市为例,据上海市经信委提供的数据,2022年,上海市新能源汽车产量为99万辆,约占全国的14%。而按照相关规划,到2025年,上海市汽车产业将力争实现制造和服务“两个万亿元”目标。

    记者梳理发现,在“双碳”战略加速落地、全球汽车行业大力转型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赛道正受到越来越多城市的关注。其中,合肥市和常州市等长三角地区城市更是“异军突起”,并确立了打造“新能源之都”的目标。

    “当前,新能源已成为长周期、宽领域、高成长的发展赛道。”常州市市长盛蕾日前表示,常州市正举全市之力打造“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的新能源战新产业融合集群,建设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

    据盛蕾介绍,常州市新能源整车制造领域北有“梦想”比亚迪、南有“理想”新势力,已形成“发电、储能、输送、应用”四端的生态闭环。2022年,产值突破5000亿元,产业集聚度全国第5、投资热度全国第1,正朝着“产值和市值两个过万亿元”的目标阔步前行。

    除全力打造“新能源之都”的常州市外,拥有全国最大制造业集群的江苏省也正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高地。

    据了解,2023年,江苏省将制定落实重点集群国际竞争力提升方案,加快实施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传统产业焕新等工程,深入实施产业强链行动计划,高标准建好1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6个省重点集群,推动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等集群加快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跃升。

    科创协同引领高质量发展

    推动长三角地区形成区域层面定位分工合理、资源协同互补的良好格局。

    “作为国家战略,我们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芜湖机器人产业发展集团董事长许礼进日前表示,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目前位居全国前列,创新投入总量较大、创新成果比较丰富、制造产业基础较好,但还存在着原始创新能力不够、科技创新协同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不畅通等问题。

    上海市科学院副院长曹阿民也分析认为,当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融合发展进入“深水区”,区域内的信息平台建设进展缓慢,一些区域内项目依旧只针对区域内单位,“制度壁垒”“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科研院所跨区域、跨领域合作存在现实障碍。

    那么,在坐拥丰富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激发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建议科技部继续加强对长三角科研院所联盟的指导,以顶层设计加速实际联合。”曹阿民表示,建议进一步发挥科技部的顶层设计作用,加强对三省一市科技创新的规划布局,推动长三角地区形成区域层面定位分工合理、资源协同互补的良好格局。

    “充分运用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资源与开放优势,聚焦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开展科研机构成果转化制度、应用技术标准化体系建设等试点,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模式。”曹阿民建议。

    许礼进也表示,在人才协同方面,建议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积极探索创新引进人才方式,实施引进人才计划,建平台、立项目,把更多资源投入到“人”身上,加大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激励力度,加大引进国外高端人才力度。

    而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分析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已迈向3.0时代。“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与苏浙皖巨大的产业需求结合,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必将促进长三角地区跃升为引领全球发展的产业高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中国经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工经青年学者论坛
   第05版:金融
   第06版:财富
   第07版:资管
   第08版:资管
   第09版:银行
   第10版:银行
   第11版:银行·保险
   第12版:新金融
   第13版:区域·地产
   第14版:区域经济
   第15版:区域经济·地产
   第16版:地产
   第17版:地产
   第18版:医药·健康
   第19版:能源·化工
   第20版:游戏
   第21版:TMT
   第22版:TMT
   第23版:TMT
   第24版:TMT
   第25版:车视界
   第26版:车视界
   第27版:车视界
   第28版:车视界
   第29版:快消
   第30版:快消
   第31版:快消
   第32版:商业案例
相互“走亲戚”考察学习 长三角合力打造全球产业高地
打造文旅深度融合的西津渡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