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樊红敏北京报道
一边是监管罚单接踵而至,另一边是行业政策文件纷至沓来,种种迹象显示,信托行业仍将延续此前的严监管高压态势。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已有重庆信托、山西信托、雪松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收到监管罚单。另外,近一个月内,监管方面先后下发了《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以下简称“信托业务分类新规”)、《关于进一步强化信托公司互联网合作贷款规范整改的通知》(以下简称“信托网贷新规”)、《关于规范信托公司异地部门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异地监管新规”)三个政策文件,以规范信托公司的经营行为。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金融行业严监管趋势依然延续,对于信托公司的合规要求也保持在较高标准。在此形势下,处罚已成为落实强监管及合规建设的重要抓手。从处罚结果来看,监管层更加关注信托公司展业各环节的合规问题以及责任落实。随着新的政策文件的发布,监管层对信托公司合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从监管方面披露的信息来看,2023年,信托行业还将迎来新一轮入场检查。
3月28日,银保监会官网发布《2023年度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银保监会)部门预算》,其中关于2023年开展执法办案现场检查工作提到,“将聚焦重点机构,选取保险公司、信托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类别市场主体有针对性地开展现场检查。”并明确检查内容包括“其他非银机构重点业务合规性检查,中小非银机构合规性检查等。预计派出非银行机构检查组约800个,检查非银行机构约800家次,投入执法检查工作量约7万人·天”。
严格执法处罚到位,强调监督整改
从今年以来监管开出的罚单情况来看,延续了去年以来监管处罚的主要特征,“双罚制”“大额罚单”“终身禁业”依然是监管处罚的关键词。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以罚单披露时间为统计口径),已有多家信托公司或信托公司员工收到了监管开出的罚单。
具体来看,今年以来监管处罚的主要案例包括:因“非洁净转让信贷资产,掩盖表内外资产质量;内部风险控制欠审慎;向投资人披露信息不全面不准确;信托资金被用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缴纳土地出让款”,重庆银保监局对重庆信托处以200万元罚款,并对相关责任人予以警告并罚款5万元。因“未按照规定进行信息披露、违规向他人提供担保、信托资金变相用于土地储备”,山西信托被监管处以110万元罚款。因“尽职调查不到位,致使信托财产受到损失”,雪松信托被处以50万元罚款。因“印章管理不规范、重要凭证和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的违法违规行为负直接经办责任”,中铁信托相关责任人被监管处以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终身。
据媒体统计,2022全年,共有18家银保监局对21家信托公司共开出112张罚单(含个人),合计处罚金额6814万元。其中,多数采取“双罚制”(业内将同时对金融机构和直接责任人等进行处罚的现象通称为“双罚制”),十余人被处以终身禁业,14家信托公司被罚金额超过(含)100万元。
从今年以来监管开出的罚单情况来看,延续了去年以来监管处罚的主要特征,“双罚制”“大额罚单”“终身禁业”依然是监管处罚的关键词。
对于监管罚单的整体趋势,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罚单处罚细节更加突出明确,处罚落实到具体事项、具体责任人。监管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严格执法,处罚到位,并强调监督整改,监管专业度持续提升,彰显了合规监管常态化和系统化的成效。
“监管层更加关注信托公司展业各环节的合规问题以及责任落实。”
某信托行业研究人士也向记者表示,“从处罚结果看,责任落实到人,不像之前多是处罚公司。”
从监管处罚的规律来看,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无论是现场检查还是非现场发现的问题,都可能会成为监管开出罚单的依据。“在强监管、重合规形势之下,处罚已成为落实强监管及合规建设的重要抓手,逢查必罚。”
行业合规建设面临新要求
多个监管政策密集出台背后,体现了监管在信托行业整治上强调回归主业,长期可持续、规范发展,合规运营,避免制度套利的监管导向。
信托行业严监管态势的另一体现是新政策文件的集中发布。
公开信息显示,银保监会已先后于3月21日、3月31日正式发布了信托业务分类新规、异地监管新规。此外,记者从多家信托公司内部人士处了解到,3月下旬,部分地方银保监局向辖内信托公司下发了信托网贷新规。
从上述监管文件的主要内容来看,信托业务分类新规将信托业务重新划分为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公益慈善信托三大类,并明确回归信托本源的总体要求。异地监管新规要求信托公司根据业务发展需要、中长期发展规划、内部控制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等,原则上可在全国6个城市设置异地部门,同一城市所设异地部门在同一地址集中办公,数量不超过5个。信托网贷新规则主要从自主管理贷款合同、自主掌握信息数据、自主发起放款指令三个方面对信托公司消费金融业务进行规范。
根据上述文件,信托公司存量融资类业务、通道业务、消费金融业务、异地部门等,均须按时完成整改或压降任务。此前,信托公司已根据监管的要求,在清理非金融子公司;根据监管规划,下一步信托公司或将迎来分级分类监管。
对于信托行业监管政策的密集落地,廖鹤凯分析认为,这背后,体现了监管在信托行业整治上强调回归主业,长期可持续、规范发展,合规运营,避免制度套利的监管导向。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行业新政策文件陆续落地,未来监管层对信托公司合规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
“金融行业严监管趋势依然延续,对于信托公司的合规要求保持较高标准,而且对信托公司也有新的监管要求,监管部门会围绕受托人尽职履责、分类准确性等方面加强合规要求。”某头部信托公司发展研究部人士向记者表示。
防控系统性风险成核心
2023年全行业风险资产处置目标继续定位为不少于3000亿元,并争取风险资产总额有所下降。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无论是频频开出的监管罚单,还是近期集中发布的政策文件,监管的深层用意均是防控风险。
从今年以来监管处罚的具体事由来看,无论是“非洁净转让信贷资产,掩盖表内外资产质量;内部风险控制欠审慎”,还是“尽职调查不到位,致使信托财产受到损失”,均是围绕信托公司在风险资产处置及风险防控方面存在的合规性问题。
此外,记者梳理发现,2022年监管开出的监管罚单中,“未按照相关监管规定真实反映固有资产质量”“资产风险分类不准确、减值准备计提不足”“未全面真实反映风险状况”“违规调节风险监管指标”等也是监管处罚的重点。
“处罚是手段,目的还是规范信托公司运营,及时查漏补缺,严防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廖鹤凯直言。
从近期发布的政策文件来看,监管层防范风险的用意也很明确。
清华大学法学院金融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国投泰康信托研究院院长邢成近日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表示,异地监管新规与信托业务分类新规两者本质上都是要为行业转型和回归信托本源创造一个良好的监管与政策环境,同时这两个监管政策都要控制系统性的行业风险。
“信托业务分类新规旨在规避信托传统的私募投行和非标贷款业务所带来的行业性风险。异地监管新规则旨在避免信托公司在转型过程中盲目追求规模和走外延型发展模式、管理半径过长所带来的风险,鼓励信托公司集中有限的人财物力,合理开展异地业务,更加高效、合规统筹异地部门发展,减少个案风险发生概率,避免出现公司风险以及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邢成进一步指出。
实际上,近两年,监管方面已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督促信托公司加快不良资产处置,防范化解潜在的风险。
2022年底,银保监会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不良贷款转让试点进一步扩容,并将信托公司纳入试点机构范围。
今年2月11日,中国银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制定的《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发布,要求信托公司参照执行。对此,中诚信托研报认为,《办法》提升了对信托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的要求,对信托公司风控指标的管理要求进一步提高,将推动信托公司强化风险资产的处置力度与效果。
在今年2月21日召开的2022年度信托监管会议上,监管提出,要加大风险资产处置力度。持续督促信托公司加强资产估值管理,提高风险资产处置的主动性和及时性。监管人士提到,2023年全行业风险资产处置目标继续定位为不少于3000亿元,并争取风险资产总额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