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燕南北京报道
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最大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也在持续增长,但是这也同样预示着新能源汽车进入了发展新阶段。
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看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但是全面市场化发展还面临新挑战:全面市场化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产品性能和质量尚难满足消费者全气候、全场景使用需求。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则指出:“2023年是新能源汽车革命与汽车行业深度转型的阵痛期”,如今我们面临的是整车价格竞争与汽车产业链转型的阵痛,是电动车充电难与能源产业链转型阵痛,是电池锂价波动与电池产业链转型阵痛。”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汽车行业的剧烈变革,让更多的行业人士感受到了压力。麦格纳中国区负责人吴珍对记者表示:“从今年年初开始,由电动车品牌的‘降价潮’进而引发燃油车品牌大面积降价,让我们感受到了成本的压力。”“现在正处于电动化的价格战淘汰赛,再过2到3年,智能化的下半场同样也会迎来激烈的智能化的价格战淘汰赛。”百度集团副总裁、智能汽车事业部总经理储瑞松表示。
在此情形之下,不少车企从政策、技术、产业协同等方向上给出了建议。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孟侠表示:“希望将新能源汽车的购置税免征期限延长到2023年以后,并制定相对稳定的政策框架”。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总裁邵宾则表示,新能源汽车与绿色能源融合发展需要上下游企业共同努力、共同协调,共同制定统一的技术路线发展图。在长城汽车CTO王远力看来:“独木不成林,面对当下的时代变革,应当摒弃单打独斗的模式,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全面拥抱合作伙伴,与生态链伙伴深度协作。”
记者注意到,也有不少行业人士提出了进行关键技术以及核心材料的突破、强化供应链安全、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推动行业标准等方面的建议。面对新时代、新问题,部委领导和与会嘉宾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上围绕着“推进中国汽车产业现代化”主题展开深入讨论,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
汽车行业面临市场化不充分等新挑战
欧阳明高指出,中国全面电动化转型仍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当前,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我国2022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达到25.6%,而对于未来的趋势,行业人士普遍看好新能源汽车的长期发展。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2023年的经济发展要靠车市推动。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达到850万辆,实现30%左右的增长,呈现增速逐步放缓、出口增长较强的态势。预计中国汽车产销未来必然会突破4000万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则预计,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会达到1700万辆左右,到2030年市场占有率会突破90%。
虽然新能源汽车销量在快速提升,但目前产业的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芯片、金属矿产、回收体系以及充电补能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还存在。”王青表示。
北汽集团总经理张夕勇则认为,当前发展还存在电池原材料和车规级芯片等卡脖子领域、成本高于售价及产能利用率不足、商用车新能源渗透率还较低等问题。“新能源汽车产业,特别是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市场潜力还远远没有充分挖掘,新能源汽车目前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和华北、中原地区,东北和西北的市场发展渗透率远远不足,还需继续加强新能源关键技术研发,进一步提升动力电池效率和功率。新能源汽车环境的适应性、安全性和稳定性,提高充电效率,满足全气候、全场景的使用要求,特别是低温条件下电气的衰减目前还是比较高的。”
欧阳明高也指出了问题所在:“从近期看,现在正处在整个电动车价格偏高,电池成本也偏高,补贴又在下降或停止的阶段。中国全面电动化转型仍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他预计,5至10年内插电混动和增程电动在整个新能源汽车中的占比会有所提升,从去年的22%提升到30%-40%是可能的。从中长期看,电池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空间很大,电池购置和使用的综合成本还会持续下降,纯电动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2030年后,插电混动和增程电动会逐步降低。
对于未来的变化,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则认为,汽车革命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竞争核心是汽车芯片和操作系统。“智能网联汽车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它是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节点、大数据的源泉、宽带移动的智能终端、5G通讯的推动者,智能网联汽车本身又是计算机和分布式能源。传统汽车是以产品为驱动、销售为目的,智能网联汽车是‘产品+服务’双驱动。前者以生产制造为中心,后者以用户服务为中心。”
行业呼吁:购置税免征期限延长、建设共性技术平台
工信部将从支持技术创新、积极扩大消费、推动车路协同、强化支撑保障、加大品牌培育等五个方面,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那么,随着新一代汽车消费变革趋势的到来,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战略该如何设计?核心产业链供应链又该如何稳固发展呢? 对此,多位车企负责人以及高层领导给出了建议。
“对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乃至中国整体汽车行业而言,更多的政策支持将对整个产业发展大有裨益。”孟侠表示。基于此,孟侠提出以下建议:其一,将新能源汽车的购置税免征期限延长到2023年以后,并制定相对稳定的政策框架;其二,加强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其三,加强锂和芯片等关键材料和零部件供应的稳定性。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则表示,我国汽车全面电动化的时间表在提前、进程在加速,比想象的还要快,行业要有充分预期和准备。为加快推进汽车行业的现代化,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希望延长新能源汽车的购置税减免政策到2025年;二是推动超充标准的建立,建议采用“多枪快充”的模式。
“‘多枪快充’模式即用两把枪或者多枪同时给一台车充电,好处是过去可兼容,未来可拓展,不用改标准等。”王传福称。
邵宾则表示:“在绿电供应体系上,我们希望政府能够加快统一的电力市场建设,积极营造便利绿电获取的机制,拓宽针对中小企业对绿电获取的渠道,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增长势头极其强劲。对于下一阶段的技术发展,如大功率充电的相关标准,希望能够尽快明确这个方向,有效地统筹新老标准的切换。”他还表示:“作为一种多功能能源,氢能在能源转型和气候保护中发挥关键的作用,氢能是存储和运输可再生能源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潜力加速转型。”
长安汽车总裁、党委副书记王俊也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推动建设行业共性技术的创新平台。包括利用新的举国体制,政府支持、行业协同,共同攻关下一代电池、AI芯片、高精度地图、操作系统等共性技术,加大对基础学科前瞻技术的投入。二是打造安全可靠、自主可控、具备持续竞争力的产业生态,推动新能源和智能化核心技术全栈可控,降低生产要素的全过程成本。
针对汽车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挑战和新机遇,科学技术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相里斌表示: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前瞻规划部署。面向2035年深入研判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系统谋划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科技创新的总体战略布局;积极推动跨部门、跨行业、多主体协同创新;持续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加大对全固态电池、新型电子电气架构等重大科技前沿的支持力度,加强操作系统、基础工具链等底层核心技术的攻关,从源头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则表示,工信部将从支持技术创新、积极扩大消费、推动车路协同、强化支撑保障、加大品牌培育等五个方面,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及早研究明确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等接续优惠政策。强化支撑保障,推动国内重点矿产项目加快建设,加强国际矿产资源开发合作,引导上下游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保障资源稳定供应。加大对企业在技术研发、品牌建设、海外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品牌。”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赵世堂则表示:“我们将坚持以龙头企业为牵引,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投资布局;我们将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中央企业不断提升公司治理现代化水平,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让产业发展活力充分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