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索寒雪北京报道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美在华跨国企业高层圆桌会——粤港澳大湾区站”会议上了解到,“中国对废塑料的材料化的回收处理率现在远高于全球的平均水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司副司长高健表示:“我们还将继续推进塑料污染治理,更加聚焦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推动塑料污染治理取得更大成效。”
“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美在华跨国企业高层圆桌会——粤港澳大湾区站”主办方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司、广州市人民政府。
会上,54家美在华商会、企业的70多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关心关注的议题与有关部门进行了深入互动交流。针对外资企业关切的诸多话题,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司局负责人和广州市有关单位负责人回答了美资企业现场的提问。
塑料向环境泄漏风险明显降低
记者了解到,史密斯集团、可口可乐在提问环节发问:“在中国‘双碳’战略指引下,近期国内绿氢产业化的前景以及中国在塑料污染治理方面有哪些考虑?”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给予了回答。
“塑料作为高分子材料,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广泛应用,但是发明这100多年来,确实塑料的回收利用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塑料污染现在可以说在我们的环境当中都能够随时可见。而它更严重的就是像土壤破坏、微塑料这样一些危害,超过了在视觉上给我们的冲击,塑料的治理现在确实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高健表示。
同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塑料污染治理。
高健说:“这些年我们和生态环境部一起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以及‘十四五’塑料污染的治理行动方案。总的来说,还是按照我们循环经济说的三个‘R’的原则,减少原料(reduce)、重新利用(reuse)、物品回收(recycle)这样一些方式来防治,对处置塑料垃圾和塑料的工作,这三年多来,中国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
现在31个省级政府和5个计划单列市都已经制定了专项的政策文件,落实本地区塑料治理的目标任务。
“现在我国的塑料治理应该说取得的进展是非常大的,当前中国的废塑料的材料化利用量占到全球总量的接近一半,我们通过把城镇生活垃圾纳入环卫收运体系,实现日产日清现在已经做到了100%的城镇生活垃圾纳入体系,我们全国的自然村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的覆盖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他说。
高健表示:“现在废塑料应该说在中国大规模向环境泄漏的风险已经明显降低了,我们对废塑料的材料化的回收处理率现在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不久前的3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生态环境部固体司召开塑料污染治理专项工作机制联络员会议,研究部署2023年塑料污染治理重点工作。
会议强调扎实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确保2023年治理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可口可乐饮料瓶将闭环处理
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提问的可口可乐公司,非常关心消费后饮料瓶的闭环再生利用。
有数字显示,可口可乐2021年就卖出了2457.77亿瓶饮料,按照常规瓶500mL计算,近12288.85万吨。
2017年,有环保组织谴责可口可乐公司,产品造成了巨大的塑料污染,并未采取有力措施。可口可乐一度曾连续五年成为塑料包装污染最严重的公司,产生了320万吨垃圾。
“我们现在致力于‘天下无废’。在包装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整个生命周期,包括让包装可回收、尽回收和再利用,积极探索‘回收我、回头见、回来了’饮料瓶的循环闭环的环保创新模式。”可口可乐中国区一位高层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废弃物方面,我们会努力在生产过程当中尽量减少废弃物产生,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包括减少使用、循环再用和回用。”
他补充道:“我们尽量实现废弃物零填埋、零焚化,我们的承诺是争取2025年在核心业务上实现废弃物零填埋认证。”
他透露,可口可乐已经携手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推进消费后饮料瓶的闭环再生利用;与供应商合作,开发节能技术和设备;参与相关行业标准制定等。
据统计,北京每年产生的饮料瓶高达15万吨至20万吨,约为60亿只至80亿只。在中国,消费者丢弃的饮料瓶大部分进入了非正规的回收渠道——“家庭式小粉碎作坊”。
相关机构指出,小作坊采取的强碱清洗等粗放的造粒加工方式,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对地下水源、土壤与公共卫生安全等造成严重污染。
应对这一问题,目前采取的措施包括在北京重点社区和学校投放饮料瓶智能回收机。
下转 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