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版:TMT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观点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3年09月04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厂竞相布局 AR赛道拐点临近?

    本报记者吴清北京报道

    元宇宙热潮消退背景下,作为元宇宙基础设备的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发展也开始承压,但这并不妨碍国内外大厂继续加码AR赛道。

    继苹果宣布于明年推出首款头显设备Vision Pro后,日前,国内AR厂商Rokid发布消费 级 OST (Optical See Through)个人空间计算平台RokidAR Studio。Rokid创始人、CEO祝铭明表示:“今年和明年是行业最重要的拐点。”

    如今,互联网巨头如Me-ta、谷歌纷纷布局AR,苹果计划明年推出AR头显,国内腾讯、字节跳动等也在抢占AR赛道,甚至罗永浩此前也宣布其新创业公司Thin Red Line选择AR方向再度创业,“我们相信AR就是下一代计算平台”。

    在5G、物联网、人工智能(AI)等技术不断突破之际,AR被认为可能是继电脑、手机后消费电子领域的下一个爆点。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目前,AR领域的三大主流场景分别为影音、办公与游戏。中国AR线上市场前三品牌为雷鸟创新、XREAL、Rokid。相比在B端推进缓慢,在人工智能浪潮加持下,中国消费级AR眼镜市场正逐步进入快速成长期,2023年因此被认为是国内消费级AR市场发展的关键之年。CINNO Re-search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第二季度国内AR消费级市场销量为5.2万台,同比增长251%,环比增长19%,AR行业加速成长。

    竞相布局AR赛道

    据悉,相较之前的AR产品,RokidAR Studio在人机交互方面的特色在于,不依赖手柄或遥控器,只用眼睛、手势和声音,就能实现实时操控。

    同时,在硬件设计、视觉体验、算力性能等方面都有相应提升。而这也是此前苹果推出的Vision Pro发力的方向。只不过国内AR厂商后发先至,抢先发布。

    值得注意的是,Rokid目前与国内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B站、腾讯、字节跳动都有合作,比如在观影场景上,Rokid Station国内版预装了爱奇艺、优酷、腾讯等几大主流视频平台。在办公领域,则引入阿里巴巴无影云电脑,支持轻量化办公等。此前Rokid的AR眼镜还上线了北京、天津等多家苹果专卖店。

    真正引发全民对AR关注的,还是今年6月份苹果宣布将推出头显设备VisionPro。有供应链人士透露,Vi-sionPro在2022年年底~2023年年初启动量产,主要放量将在2023年。

    事实上,目前AR赛道的创业层出不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徐驰创立的AR独角兽XREAL。徐驰曾在英伟达参与GPU计算平台的研发,而后加入AR领域先行者MagicLeap早期团队,2017年回国创立XREAL。

    XREAL于2019年实现商业化,但其仅用两年就成为AR眼镜领域的头部企业。据IDC发布的2022年AR/VR报告,XREAL以9.8万台出货量排名第一,在全球消费级AR眼镜市场占有率达57%。

    徐驰坦言,今天苹果的Vision Pro让很多人关注到AR领域,不过AR的应用生态需要在一个更漫长的阶段中去完善。Vision Pro目前像一辆“肌肉车”,希望将武器库中所有的技术都用上,因此VisionPro本质上是一款开发机,而非一款给普通消费者的产品。

    “XREAL觉得一个更优质的AR产品,硬件的剪裁与取舍应该从用户的视角出发”,徐驰对记者表示,而衡量指标只有一个,就是来自市场销量的反馈,这是最真实的反馈。

    记者梳理后发现,从2022年至今,国内已有二十余款AR新品问世。2022年,XREAL、雷鸟创新、Rokid、李未可等AR品牌纷纷推出了AR眼镜。同时,联想、OPPO、华为、小米、荣耀等手机巨头也推出了旗下的AR产品。同时,腾讯、字节跳动等巨头也在布局AR赛道。

    IDC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AR设备全球出货量为27万台,其中消费级AR品牌全球出货量为17万台。新品的持续涌入还使得2022年AR产品的单价大幅下滑。到2022年第四季度,500美元(约合人民币3450元)以下的AR产品出货占比已接近90%。

    背后的考量

    “目前,AR行业的企业有越来越多的动作和产品,整体上看是大的行业周期到了。”雷鸟创新CEO李宏伟此前表示。

    对于消费级AR眼镜的再度风起,易观分析文化消费行业资深顾问廖旭华认为原因有很多,包括技术、资本和市场。因为之前有B端市场的实践,消费端目前的显示方案和产品方案逐渐成熟,各家出新品都不难。另一原因是此前元宇宙热潮时投资者的推动,今年是产品上线时间。还有就是业内对苹果AR的预期,都想在苹果AR上市前取得一定的市场优势,等苹果点燃市场就顺风起飞。

    8月31日,记者在京东以AR眼镜为关键词搜索发现,销量排行前列的XREAL Nreal AR眼镜、雷鸟Air plus智能眼镜等售价多在2000~4000元左右,点评均达到了10000+,且大多数是近半年新增的点评,而微软HoloLens2的售价则接近5万元,国产AR眼镜在价格上已经与中端智能手机价格基本一致,正迈入推广普及的前夜。

    “即便目前价格已降到2000元附近,但毕竟还是一款千元级别的产品。能否让用户真正受益并驱动购买,是推动普及的关键要素。”一位长期关注VR/AR赛道的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

    君盛投资从2018年开始关注AR赛道,君盛投资执行事务合伙人李昊认为,当前仍处于VR/AR行业的融资低潮,但在全球范围内,头部企业对AR技术的储备在加速,而且产业链成熟度有进入拐点的迹象。以此为节点,君盛投资先后投资了多家初创企业,包括亮风台、珑 光电、影目科技、诠视科技等,如今均已成为各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

    谈及AR将成为下一个计算终端的话题,李昊表示,任何一个新的计算终端其实都与产业链成熟的节奏同步。首先是硬件供应商的成熟,随后是老平台的应用厂商将应用移植到新平台上,慢慢形成用户的认知和需求,然后销售量快速起来,再促进产业链的成熟与价格的下降,从而慢慢孕育出属于新的终端交互方式的应用与内容公司。

    机遇与挑战并存

    实际上,这已不是第一次AR/VR的起势。在过去10年里,已几经起伏。

    2016年前后AR/VR曾迎来一波风口,仅从2015年初到2016年7月,全球VR/AR企业数量便从200家猛增至1600余家。但风口很快消退,惨淡的销量导致AR/VR热潮无法持续,更无法吸引开发者进入,最终一部分AR/VR公司撤资转行,少部分沉淀下来的AR/VR企业则转向了B端。

    2021年元宇宙概念爆火后,作为其技术支撑的VR/AR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不过2022年元宇宙热潮消退后,VR/AR热潮也随之消退。根据IDC研究报告,2022年全球AR/VR头戴式设备出货量仅有880万台,同比下滑20.9%,其中全球VR出货量同比下滑了21.4%,全球AR出货量同比下滑2个百分点左右。今年年初,谷歌、微软等或者裁减或者直接退出了AR/VR眼镜赛道。

    “AR现阶段进化的悖论:既要始终佩戴,又要功能强大”,上述行业分析师表示,AR作为一个便携式头显设备,它的终极目标是如何实现经常佩戴下的舒适感,同时消费者对AR眼镜的期待是新一代移动计算设备,需要它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且能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功能体验。

    整体而言,AR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上游还处于核心零部件和技术的攻关阶段,仍存在清晰度不高、光学/场景畸变等问题。由于技术问题,面向市场的产品销量还远未达预期,内容端生态也需不断丰富,电子和光学元件有待升级,而这一切短时间内或难以改善。

    同时,目前市场上AR厂商云集,竞争压力凸显,产品的同质化比较严重,AR下游还未出现杀手级应用,离规模化推广仍较远。

    虽然热潮几经起伏消退,业内认为,从2015年到2022年这7年间,AR和VR行业仍有相当多的技术积累和突破,包括渲染、分辨率、舒适度、续航等许多问题得到了改善。

    “无论AR还是VR,仍然都处于一个很早期的阶段,所以需要大家有更多的耐心,等到那个爆发点的到来。”徐驰坦言,归根到底,现在行业拼的就是终端的体验是否成熟。简单来说,就是消费者能否买到足够成熟且价格合理的终端产品。

    徐驰认为,生态的发展对于终端的数量有一个基本需求,终端数量不够,不可能有爆款的内容出来,也不会有厂商愿意在一个体量很小的平台上去做内容。如果用一个具体、量化的标准,是某款AR眼镜做到了500万~1000万这样的销量。

    “我们有一个大胆判断,这一次平台更迭,中国会跑在世界的最前面。”徐驰表示,中国有机会更好参与甚至引领AR行业发展,这源于中国具备的四大优势:智能硬件的供应链基础、互联网科技企业人才资源、庞大的市场规模、国内对创新企业的政策扶持等。

    中国正成长为全球AR/VR最重要的市场之一。IDC数据显示,2021~2026年中国AR/VR市场将以42.2%的年复合增长率高速增长,在涨幅方面超越美国和西欧等其他八个区域,位列全球首位。

    而这对于中国AR产业链而言,将是风口和风险俱在,机遇和挑战并存。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中国经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观点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金融
   第06版:财富
   第07版:资管
   第08版:银行
   第09版:银行
   第10版:银行
   第11版:银行·新金融
   第12版:保险
   第13版:区域·地产
   第14版:地产
   第15版:地产
   第16版:地产
   第17版:文旅
   第18版:医药·健康
   第19版:能源·化工
   第20版:能源·化工
   第21版:TMT
   第22版:TMT
   第23版:TMT
   第24版:游戏
   第25版:车视界
   第26版:车视界
   第27版:2023成都国际车展特刊
   第28版:车视界
   第29版:快消
   第30版:快消
   第31版:快消
   第32版:与老板对话
首批过审大模型向全社会开放 AI原生应用面临落地检验
大厂竞相布局 AR赛道拐点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