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演变,新型工业化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我国,多个重要会议也提出了加强新型工业化相关研究的部署,将其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繁荣奠定坚实基础。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新型工业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的目标。“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深化调整。
新型工业化是指不断适应时代变革和科技进步,以实现高效率、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进程。它强调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人性化生产等要素,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与传统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更加注重科技、环保等改革势能的齐头并进。传统工业化以生产效率为首要目标,往往忽视了环境保护和劳动者权益。而新型工业化则强调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劳动者权益保障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
要推动新型工业化,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发展动力源自科技创新驱动。尽管我国工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仍存在一定差距,部分领域仍受制于人。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
因此,围绕新型工业化,需强化科研领域、工业领域的多部门联动,通过政策扶持等,鼓励企业加强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应用,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还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激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通过多项并举,为新型工业化构建良好的内外发展环境。
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意味着对传统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我国部分地区和行业存在产业结构单一、技术水平低、附加值不高等问题,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将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发力重点。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鼓励企业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转型升级,也将让新型工业化获得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新型工业化体系建设与我国“双碳”发展战略息息相关。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工业加速实现绿色发展,加强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推进节能减排、资源回收和循环经济发展,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将让新型工业化具备更高的发展层次和水平。
新型工业化的高水平发展,离不开高素质技术蓝领的大批涌现。针对新型工业化所带来的新需求、新领域,人力资源部门应从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通过具有战略眼光的统筹规划,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更具规模化、专业化的人才梯队。
新型工业化不是封闭式发展,作为市场主体,企业更应站在更广阔的开放世界,加强国际合作。当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推动我国企业的各项新型工业化成果“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和资源,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就为新型工业化找到更大的市场,从而实现中国智造市场变现的良性循环。
此外,受传统体制机制影响,部分地区和行业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市场准入限制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
新型工业化对于我国工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将是多方面的。其一,新型工业化通过推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绿色发展等要素,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其二,新型工业化注重劳动者权益保障、环境保护等要素,推动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其三,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多个产业的支持和配合,如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也将带动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
新型工业化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点。推进新型工业化要遵循全球工业化的一般规律,也应立足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和对策,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还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同时,还需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和地位,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为推动我国新型工业化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贡献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各项举措的落地,不断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高制造业水平和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中国将朝着工业大国转向工业强国的发展道路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