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版:快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3年10月16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试水含糖饮料“分级”减糖大势搅动代糖江湖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觉醒以及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开始主动减糖。

    视觉中国/图

    本报记者 蒋政郑州报道

    国外对于饮料的健康分级制度之火,终于“烧”到了国内。

    日前,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向社会公开征求对《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的制作样式及设置规范(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据了解,上海部分地区已经在线下进行试点。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全球多个国家与地区,已针对含糖饮料进行干预措施,包括分级、糖税以及禁止相关广告宣传等。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含糖饮料的限制力度不同,反映出不同国家对于减糖的态度不同。相较于国外地区,上海试点的分级举措相对温和,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消费者注意糖含量,并促进含糖饮料企业改进产品的健康营养。

    事实上,我国很多饮料企业早在三五年前就已经开始布局减糖、0糖产品。多位企业相关负责人和行业观察人士告诉记者,饮料企业主动减糖,源于消费者的健康意识觉醒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引导。如果上海试点能够在全国铺开,势必会加速饮料企业向减糖产品上靠拢。同时,代糖产业也将迎来利好消息,很多代糖供应链企业的业绩有望获得快速增长。

    上海迈出含糖“分级”第一步

    外界普遍将上海此次试水与前不久新加坡实施的饮料分级制度相对比。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近日向社会公开征求《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的制作样式及设置规范(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

    该文件显示,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包括三款,分别为“长期过量摄入添加糖健康提示标识(红色标识)”“每日添加糖摄入限量提示标识(橙色标识)”“饮料选择指导提示标识(绿色标识)”。红色标识建议“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橙色标识提醒“每日添加糖摄入少于25克”,绿色标识指导市民“看懂营养成分表”,指导消费者优化消费选择,理性选择饮品。

    另外,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应用场景分为线上、线下含糖饮料售卖场所,其中线下含糖饮料售卖场所包括预包装和现制现售含糖饮料场所,比如奶茶店、咖啡店、餐厅、含糖饮料自动分配机。

    外界普遍将上海此次试水与前不久新加坡实施的饮料分级制度相对比。

    记者注意到,新加坡用类似“红绿灯”的标识,把饮料分为A、B、C、D等级。不过,其管理更加严格。比如,其标识需标注在产品包装上,并且,D类饮料不能进行广告宣传。

    食品饮料行业营销专家于润洁告诉记者,上海与新加坡对含糖饮料的限制力度不同,反映出上海试点的阶段性和适用性特征。目前的做法,更像是对消费者理性选择含糖饮料的“温馨提示”。

    一位连锁行业人士告诉记者,该模式推行的阻力可能源自部分饮料厂家和线下商超渠道。一方面,红橙标识势必会对相关饮料产品的动销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对于渠道端的堆头展示,需要打乱重新排列,商家和厂家的配合程度还有待验证。

    “试点的意义在于探索,同时也是给消费者和业内企业适应的时间。如果试点工作证明这种方式是可行的,在正式推进时还有再升级的机会。”于润洁说。

    不过,外界对这一模式的态度存在分化。国内一家大型饮料集团相关人士表示,该模式还在征求意见稿阶段,具体的合理性和公允性还有待考量。品牌营销专家路胜贞也提到,对食品饮料红绿灯标签化分级模式早在2004年就已经在英国开始试验性推行。但是这种形式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本身可能带有一定的商品歧视性风险。

    另外,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告诉记者,国家虽然提出“三减”已有时日,但从国家政策层面,“三减”的顺序是减盐、减油、减糖,这个顺序体现了在公共卫生视角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排序。

    2022年发布的《中国城市居民糖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显示,中国3岁及以上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日摄入9.1g糖,均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添加糖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g的推荐值。同时,在3岁及以上城市居民中,对糖摄入贡献率最高的四类食物分别为食糖(28.2%)、含糖乳制品类(24.4%,其中含糖酸奶21.9%)、饮料类(17.7%)、焙烤食品类(19.9%)。

    钟凯表示,相对来讲,用甜味剂替代糖,几乎可以不影响产品呈现,所以该项工作更容易切入。他认为,在限糖方面,健康教育更加重要。

    于润洁也认同这一观点。“对含糖饮料进行更加直接和显性的区分,最基本的工作仍然是理性消费的引导。”他说,控糖、限糖和减糖的消费重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长期的过程来引导、培育低糖消费的观念。这也是目前居民糖日均摄入量不是很高就开始引导控糖、限糖和减糖的主要原因。

    搅动产业链上下游

    多位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市场上无糖饮料类型往气泡水、茶饮料、健康饮料等多元化方向延伸。

    在江瀚看来,消费者对于健康的重视与追求,以及国家在政策端的规范和引导,使得很多饮料企业都开始在低糖、0糖领域着重发力。

    英敏特食品饮料研究副总监鲁睿勋曾公开表示,“减法”逐渐成为国内即饮茶新品的创新焦点,2018年无糖即饮茶新品的比例为10%,2021年这一比例就达到26%的历史高点,并在2022年维持在相同水平。

    另据艾媒咨询方面提供给记者的数据,2015—2022年中国无糖饮料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由22.6亿元增至199.6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615.6亿元。消费者喝过的无糖饮料类型主要是无糖碳酸饮料、无糖茶饮料,占比分别为76.07%、70.09%;无糖果蔬汁和无糖含乳饮料也较受欢迎,有近五成消费者喝过。

    多位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市场上无糖饮料类型往气泡水、茶饮料、健康饮料等多元化方向延伸。随着入局无糖饮料的企业增多,无糖饮品同质化趋势也越发明显,在健康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将成为企业制胜点。

    相对来讲,头部饮料企业在无糖、低糖领域的布局更加超前。其中,新兴品牌元气森林深耕于无糖产品,老牌企业农夫山泉、东鹏特饮等也相继布局无糖饮料赛道,以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

    根据农夫山泉披露的财报,今年上半年,公司茶饮料板块(东方树叶、茶石)营收高达52.86亿元,同比增长59.8%。另据尼尔森数据估算,东方树叶全年零售规模可能会达100亿元。

    东鹏特饮方面告诉记者,在上海试水含糖饮料“分级”之前,公司已经尝试推出无糖能量饮料“东鹏0糖”、低糖的拿铁“东鹏大咖”。但相较功效上和直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东鹏特饮而言,该类产品目前占比仍然较低。

    路胜贞表示,低糖饮料和无糖饮料主要集中面对青少年人群的消费者和高糖敏感人群。我国食品饮料行业真正无糖化率并不是很高,无糖饮料占整个饮料市场的比率仅在5%左右,无糖产品的整个赛道还处于狭窄区域。

    他提醒道,过度的无糖化并不适合所有企业,饮料企业不可能单纯靠无糖化产品占据市场,还要考虑更多类似与功能饮料的特点,增加自身产品对特定消费人群的耦合性,创造出更多具备特定消费人群定位属性的产品来。

    在于润洁看来,对于饮料企业而言,传统的“市场调研——发现新需求——开发新品满足需求”的逻辑不再有效,企业需要深入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场景,洞察消费者价值观的变化,从“满足消费需求”向“创造消费新需求”,推动产业和企业自身的高价值成长。

    与此同时,逐渐形成趋势的低糖化,已经带动整个产业链条发生连锁变化,诸多代糖产业获得长足发展。

    根据《期货日报》报道,我国在代糖已授权专利数量中位列前茅,全球超过70%的代糖由中国企业产销。

    通常情况下,代糖分为人工代糖和天然代糖,而天然代糖以阿洛酮糖和赤藓糖醇为主。仅赤藓糖醇品类,沙利文数据提到,截至2021年11月,国内主要赤藓糖醇生产厂家合计产能18.5万吨,计划新增产能26万吨,未来3—5年内我国赤藓糖醇产能将达到44.5万吨。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包括华康股份、保龄宝、三元生物等企业,在近两年均有扩产动作,试图抓住这一轮扩容红利。

    比如,华康股份是全球主要的木糖醇和晶体山梨糖醇生产企业之一,正在计划建设100万吨玉米精深加工健康食品配料项目;国内赤藓糖醇企业保龄宝,新建3万吨赤藓糖醇项目即将投产;主营赤藓糖醇产品,服务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农夫山泉的三元生物,年产5万吨赤藓糖醇生产线已投产,另有一条2万吨/年的阿洛酮糖生产线也已投入使用。

    多位行业人士表示,伴随着上海试点的推进,国家政策方面传递出的低糖、减糖信号更加明显,这将加速整个饮料产业向减糖方向推进,并进一步带动代糖产业的快速发展,届时相关产业的竞争也将加剧。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中国经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金融
   第06版:财富
   第07版:资管
   第08版:资管
   第09版:银行
   第10版:银行
   第11版:银行·保险
   第12版:新金融
   第13版:区域·地产
   第14版:地产
   第15版:地产
   第16版:地产
   第17版:文旅
   第18版:医药·健康
   第19版:能源·化工
   第20版:游戏
   第21版:TMT
   第22版:TMT
   第23版:TMT
   第24版:TMT
   第25版:车视界
   第26版:车视界
   第27版:车视界
   第28版:车视界
   第29版:快消
   第30版:快消
   第31版:快消
   第32版:商业案例
上海试水含糖饮料“分级”减糖大势搅动代糖江湖
茶饮复兴:中国茶饮革新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