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漫游北京报道
近日,42家A股上市银行公布了2023年三季报。其中,30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较2023年年初下降,6家银行不良贷款率持平。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对金融风险的防控,今年更是正式实施了《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一步推动了商业银行准确识别、评估信用风险,真实反映资产质量。在监管层的一系列举措下,银行机构加强了对不良资产的化解力度。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回升,未来银行资产质量将延续向好态势,但目前还无法认定资产质量已经迎来向上的拐点,且银行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分化。
2家上市银行不良“双降”
银行综合运用多种不良处置工具,防范和化解潜在不良风险,推动资产质量整体向好。
在不良贷款率较2023年年初下降的30家上市银行中,6大国有银行均在列,还包括6家股份制银行和18家城农商行。
其中,中国民生银行和青农银行是不良实现“双降”的两家银行。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民生银行不良贷款总额680.15亿元,比2022年年末减少13.72亿元;不良贷款率1.55%,比2022年年末下降0.13个百分点;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青农银行不良贷款及不良贷款率分别为47.76亿元和1.89%,2022年年末分别为52.60亿元和2.19%。
这一趋势与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走势一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初步统计,2023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1%,同比下降0.05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07.9%,同比上升2.4个百分点。
惠誉评级亚太区金融机构评级董事薛慧如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三季度中资银行整体资产质量保持稳定,部分银行不良贷款率小幅下降,我们认为主要得益于银行高风险行业敞口有限且不良处置有序推进。从不良处置来看,2018年到2022年银行业累计不良处置规模达到13.5万亿元,2023年前8个月累计处置不良资产1.5万亿元,存量不良资产风险得到了显著的缓解。”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李一帆认为,在宏观经济层面,随着2023年以来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向好,一系列政策综合施策,为企业经营发展营造了有利环境,促使企业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稳步提升,从源头上降低了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水平;在监管层面,相关部门不断优化监管制度体系,健全防范化解风险长效机制,通过加强银行不良资产认定与处置,推动银行准确识别与评估信用风险,做实资产风险分类,为银行高质量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明确方向。
今年7月1日起,由中国人民银行、原银保监会联合发布的《办法》正式施行。其中,《办法》进一步明确分类资产的范围,将银行交易账簿下的金融资产以及衍生品交易形成的相关资产排除在《办法》适用范围外;进一步厘清了金融资产五级分类与会计处理的关系,明确已发生信用减值的资产为不良资产;进一步优化部分分类标准,对交叉违约、重组资产等条款进行调整与完善。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监管部门加强银行不良资产认定与处置,通过制定实施《办法》,推动银行准确识别与评估信用风险,做实资产风险分类;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有序推进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化解银行信用风险。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此前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中国银行业加强了银行不良资产认定与处置。前三季度银行业共处置不良资产1.9万亿元。
“同时,在银行层面,银行结合监管要求和自身稳健发展需要,高度重视信用风险管理,提高贷款审查和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同时,综合运用多种不良处置工具,防范和化解潜在不良风险,推动资产质量整体向好。”李一帆表示。
中国工商银行披露称,报告期内,该行深入实施授信审批新规,前瞻、审慎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努力把好信贷入口、闸口和出口关;同时,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不断健全货币、外汇、债券、股票、商品等跨市场风险联防联控机制,提升智能化风险识别、计量、预警、控制能力,升级融安e防系统,构建全量、全类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及时全面掌握各类风险信息,有效应对各类风险冲击,在复杂形势下实现平稳运营。
中国银行也表示,该行健全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将外包风险、数据安全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动态风险识别机制,特别关注非传统领域风险,切实增强风险主动识别能力,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质效;持续开展重点领域风险排查,强化风险监测和资产质量管控;完善市场与流动性风险管理;积极应对市场环境变化,不断完善市场风险计量系统和管理机制,集团市场风险指标保持稳定。
不良贷款率有望进一步下行
虽然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风险仍在继续释放,但是中资银行整体风险敞口有限,并且多数银行的拨备比较充分。
银行业资产质量是否迎来了拐点?
薛慧如认为,目前还无法认定资产质量已经迎来向上的拐点,且银行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分化。“对于我们授评的国有银行以及大部分股份制银行,我们预计其资产质量将相对稳定,一方面受益于广泛的客户基础、较强的融资能力,盈利韧性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在过去几年持续的监管改革以及不良资产处置下,存量不良资产持续出清,风险抵御能力也在提高。”
李一帆认为,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回升,未来银行资产质量将延续向好态势,不良贷款率有望进一步下行,但仍需强化资产质量管理,保障业务稳健发展。对此,银行应对标监管要求,牢牢守住风险底线,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增强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同时,持续优化信贷结构,切实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的准确识别和评估管控,科学真实地反映资产质量,审慎应对相关风险。着力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化解和处置力度,保障资产质量继续稳定向好。
谈及目前银行资产质量的主要压力来源,薛慧如认为,银行资产质量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在曲折复苏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区域性和结构性的问题,比如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相关的债务风险能否得到有效化解还有待检验,在此过程中相关贷款的资产质量仍然面临一定的压力;第二,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新规对于跨行不良交叉认定、资管产品穿透认定和重组资产认定等方面设定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可能会导致银行拨备和资本的计提压力的上升;第三,近年来行业小微贷款增速较快,随着延期还本付息等纾困政策的淡出,相关风险可能会逐步释放。
“虽然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风险仍在继续释放,但是中资银行整体风险敞口有限,房地产开发贷款在行业全部贷款中占比在6%左右,因此这部分的资产质量风险对整体不良的冲击有限,并且多数银行的拨备比较充分。”薛慧如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