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井鑫北京报道
11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引发了市场高度关注,这也意味着已经停摆长达8个多月的PPP项目将会重启。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作为PPP项目落地的推手,银行是整个项目建设运营的重要一环。从市场角度看,近年银行对基建项目不断加大资金投放,而PPP项目一旦重启无疑会有更大的信贷需求。但是,过往的PPP项目经历也令银行对风险比较敏感,不仅需要银行建立起对应的风控体系,在项目的筛选上也会把关较严。
“在对前期项目大清理释放风险之后,PPP新入库项目会更规范,这将提升银行的合作意愿。不过,不同项目的收益和风险情况差异很大,银行对项目选择还是会趋谨慎一些。”一家国有大行人士表示。
项目收益“硬指标”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末,PPP项目中,地方财政补贴的“可行性缺口补助”及“政府付费”两类回报机制是主流,两者合计占比达到所有PPP项目的97%。
另据了解,政府对于PPP项目的补贴是纳入到财政预算的,这不仅会加大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还会增加政府的违约风险。对于银行来说,如果出现补贴拖欠情况,企业资金链也会有问题,项目经营风险也相应上升。
上述国有大行人士认为,新机制明确了未来PPP模式聚焦使用者付费模式,而银行在信贷中也会加大对项目收益指标的考量,评估实现的收益能否覆盖贷款本息。
“这也直接关系到银行对项目的选择。在没有政府背书和补贴的情况下,银行对一些收益过低的项目参与意愿就没有那么强烈了。”
该人士还介绍称:“在传统的银政融资中,不论是PPP项目,还是政府融资平台融资或国企融资,背后都或多或少有政府的信誉在其中。对比来看,银行为什么不做国企贷款要做期限长、收益低的PPP项目贷款呢?”
记者采访了解到,从支持地方经济角度出发,银行还是会大力支持基建项目,这也包括PPP模式的项目。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如果政策要求PPP项目都采用使用者付费模式,那么短时间内项目入库的数量并不会太多。换句话说,如果使用者付费模式能够覆盖运营成本且盈利能力较强,这类项目可能也不会采用PPP模式推进。上述人士预计,未来PPP入库项目质量会提升,但是数量不会太多。
针对项目收益覆盖运营成本的看法,也有市场人士认为目前是PPP项目启动的一个好时机。一家券商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PPP项目特许经营期限能够长达40年,项目的周期也很长,而当前市场贷款利率处于低位水平,银行筛选项目过程中对项目收益的要求也就不会太过苛刻。
民企融资待解
在此次新机制中,优先选择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成为一大看点。但是,如何刺激民营企业积极性和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还需要有政策配套措施来跟进。
据了解,在PPP项目招标或采购实践中,资金或施工实力较强的国有企业,由于更有能力保障工程实体建成并形成当期政绩,更容易被地方政府接受。在融资方面,国企的政府背书也能让银行放心,企业经营的风险相对也要小一些。
统计数据显示,民营企业2021年PPP项目中标数量不足20%,中标项目的投资规模更是不到5%。
一些PPP项目融资本来就比较难,民营企业参与进来之后,融资的难度会不会更大呢?一家股份制银行信贷部人士表示,“这也不好说。”
他认为,PPP项目是以政府和社会资本成立的项目公司(SPV)的方式推进项目建设及运营的。在民营企业作为社会资本方的项目中,项目公司的融资成本可能高于国企作为社会资本方的PPP项目。换句话说,这可能会提升整体项目的融资成本,加大融资难度。具体到一些项目融资,国企融资能够协调政府平台做担保,但是民营企业难度要大一些。
他还表示,通常PPP项目分为建设期和运营期。大多数项目公司股东以施工企业为主,也就是赚取建设工程的利润,重建设轻运营,其与金融机构缺乏长期合作意愿。“有民营企业入股项目公司后,在融资时会提出债权融资与PPP合同期限同步,即银行贷款仍在项目公司身上,但是施工企业已经退出了,这也会加大银行信贷风险。”
针对银行的这种顾虑,一家民营建筑公司管理层对记者表示,“大部分能够承接政府PPP项目的民营企业大概率是属于大中型的民营企业,该类企业的优势主要在管理和技术方面,这也是让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的一个原因。”针对民营企业承接政府PPP项目的融资担忧,他表示,实际上有意向的企业可以引入国资股东成为战略投资者,这样能够更好地参与到项目中。“国资股东对企业也是一个支持,而这也符合PPP项目需求。”
“如果一个PPP项目周期需要几十年,引入国资股东的民企显然会更平稳。民营企业与政府的沟通会更通畅,民资和国资也能实现优势互补。”该人士补充道。
“从政策上来看,银行肯定是支持地方基建,支持入库PPP项目落地的。但是,不同项目的情况差异比较大,银行在新制度后对这类项目暂时也没有一个明确态度。等到有合适项目,银行会视情况而定。”前述股份制银行人士强调,支持项目的前提是坚守风险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