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献词
文/本报编辑部
冬至一阳生。
低温寒潮的侵袭渐渐退去,寒流中的人们翘盼春来。
中国经济企稳前行,中国的企业家们早已躬身入局,他们在攻克“卡脖子”技术上勇于发力,在探索“无人区”中敢于先行。新兴产业不断培育壮大,科技创新屡屡突破,新质生产力逐渐形成……源源不断的动力正在注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血脉中。
2023年,中国经济打出系列“组合拳”持续显效发力,经济回升聚沙成塔,彰显向好韧性。
这一年,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困难,在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中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完成了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推动经济恢复发展。
这一年,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全面注册制改革落地,成为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又一个里程碑,资本市场由此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活跃资本市场”成为年度关键词,万亿元国债有效提振市场信心,引导经济回归常态化运行水平,有效保障市场行稳致远。
这一年,数字经济成为增长新引擎,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以5G工厂、互联网医院、新型智慧城市、智慧物流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新赛道加速建设,数字化全面赋能实体经济,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展现出蓬勃力量。
2023年,中国经济稳中求进,一大批以坚韧之心修炼内功的中国企业,经过寒冬中的蛰伏,展现出了极强的生命活力。
这一年,一批批“专精特新”企业大显身手。越来越多看似“默默无闻”的中小企业在成长、在壮大,在各自的细分领域里成为掌握核心科技的领跑者。
这一年,电动化、智能化助力中国从汽车产销大国成为汽车出口大国。我国汽车出口一年超过480万辆,创造了单一国家年度出口规模新高,并超越日本首次成为年度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累计达到2000万辆。从1辆到1000万辆,我们用时近30年,而从1000万到2000万辆,我们仅用时1年零5个月。
这一年,遥遥领先,成为Mate60智能手机的代名词,它不仅打破了国产手机“缺芯”困局,还以强大的卫星通话功能展现了中国技术的硬实力。以鸿蒙为代表的国产操作系统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强势改变了我国科技领域“少魂”的尴尬局面。
2023年,无数的企业和企业家、科学家在各自领域不懈奋斗,技术不断创新,产品研发屡上新台阶,为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奉献力量。
这一年,国产大飞机C919完成商业首飞。为了这一天,以吴光辉为代表的研制团队与时间赛跑,把工作做到极致,包括亲自下场“极限挑战”考取航空器适航证。不到10年时间,他从满头黑发到白头。
这一年,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玲龙一号”反应堆核心模块完成出厂验收,我国自研海底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脉”实现产业化制造。
这一年,在2023世界5G大会上,华为努力将5G-A带入了现实,依托网络特性,矿山、城轨、电网、制造等领域加速数智化升级,行业生态持续繁荣。
这一年,“连续创业者”“渐冻人患者英雄”蔡磊在抗击渐冻症的征程上实现重大突破。
2023年,科技创新成为助力中国经济和企业追求“遥遥领先”的关键,一系列前沿科技研究实现了重大创新和突破,一大批科技成果在世界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中国印记。
这一年,潘建伟、陆朝阳等研究团队同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成功构建255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刷新计算机运算速度世界纪录,量子计算机研制之路迈出关键一步。
这一年,清华吴华强团队研制出新型芯片,能高效“片上学习”人工智能任务。在机器学习领域,“片上学习”较目前流行的“在线学习”又往前跨了突破性的一大步,这意味着机器学习能在硬件端直接完成,通过硬件层面的不断“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实现了高效率、低功耗,能耗只有常规系统的3%。
这一年,ChatGPT一经发布便引发全球关注,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腾讯混云、华为盘古等中国大模型不甘落后,百舸争流。
2023年,共建“一带一路”迎来10周年,从倡议到实践,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细描精琢的“工笔画”,开放包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成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完美答卷。
这一年,一次多方参与的千里跨国转运行动描绘了“一带一路”共建硕果的动人场景。2023年12月24日,重庆籍旅客江淼陪同因车祸受伤但又不适合乘坐飞机的妈妈从老挝万象上车,乘坐中老铁路列车顺利回国。据中国驻老挝大使馆统计,自2023年4月以来,已经有18名危重病人通过中老铁路这条国际生命通道转运回国治疗。
这一年,“六大经济走廊”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穿山越海,联通世界,中欧班列、蒙内铁路、中老铁路等跑出了“中国速度”。
这一年,印尼青山工业园、老挝万象赛色塔低碳示范区等一批标志性项目顺利开工,他们积极融入绿色理念,推广使用绿色技术,有效助力节能环保,得到有关国家民众广泛赞誉。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包括能充分使用现代技术、高端先进设备的新劳动者和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设备等新劳动工具;关键在“质”,本质是创新驱动形成的高质量发展及其带来的高品质生活;落脚于“生产力”,也就是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2024年,将迎来农历龙年。龙,向来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象征着勇气、奋斗和不屈不挠。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正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也是一个探索性事业,需要我们开拓创新,敢为人先。
2024年,我们共同向“新”向“质”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