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许礼清北京报道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传统行业,我国一直重视和支持农业的创新发展,如何推进我国成为“农业强国”是摆在当下的重要课题。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针对农业以及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多项建议。刘永好表示,从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国际科技竞争新态势来看,推动“科技-农业-金融”良性循环已成为推进“农业强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
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传统行业,我国始终重视和支持农业科技研发与应用,但目前总体上处于机械农业主导、智慧农业起步的发展阶段,与农业强国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刘永好表示。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6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面世,但成果转化率仅在40%左右,而美国、日本的成果转化率为70%—80%。另外,由于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生产周期长、影响因素复杂的行业特点,长期以来不易受到资本青睐。
为此,刘永好建议,科技、农业农村部门要大力支持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到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中,开展从科技研究到产业应用深度融合的制度创新,汇聚投资机构、农业企业、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等各方力量,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和产业全链条,推动金融产业和创投服务协同创新,形成政府支持、资本敢投、科学家敢创、企业敢闯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生态,以平台为纽带促进资源要素在科研机构与企业间有序流动,促进农业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
而对于农业科技专业性强、周期较长、细分行业多且规模有限的特点,刘永好建议,鼓励金融创新,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投资农业科技。
此外,鼓励农业、科技部门联合金融机构深入科研、产业、投资一线进行深入调研沟通;积极推动农业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发挥各级各类金融保险机构的作用,大力发展涉农产业引导基金和科技创投基金,培育具有创新属性的农业科技产业集群。
而广大涉农企业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力量,在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过程中不断探索,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
“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批‘链主’企业,建立科技协同创新示范点,健全相应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人才的评价机制和配套的激励、保障体系,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水平提供人才支撑。”刘永好建议。
强化乡村人才培养
农业、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刘永好认为,长期以来,乡村中青年、有文化的优质人才持续外流,人才素质偏低、结构失衡等问题较为突出,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背景下,乡村人才供求矛盾更加凸显。
为此,他建议,引导农业院校加强学科建设,满足新时期乡村产业发展需要。
刘永好认为,当前,以生物科技、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正在推进基因工程技术应用和数字化转型,相关的人才缺口很大。
建议农业院校在做好种植养殖、农机农艺等高等农业学科教育的基础上,开设基因育种、人工智能相关的新学科、新专业、新课程,靠前探索和培育,把新一代生物科技和数字科技应用于农业的对口人才,以满足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
另外,拓宽乡村产业空间,鼓励支持年轻人就地创业就业,把人才留在乡村,也显得极为重要。刘永好建议,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乡村本土人才培养,引导本地学子返乡创业。为回流年轻人提供贷款或补贴,降低创业风险。搭建创业平台和孵化器,为返乡创业大学生和年轻人提供场地、基础设施、法律和财务咨询等方面的赋能支持。
此外,刘永好建议,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乡村人才培训,共同打造可持续、可复制的乡村人才能力建设体系。
“下一步,建议加强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协同合作,共同建立健全乡村人才的多渠道、立体式培训体系。加大对乡村人才培训项目的支持力度,提供相关政策和资金补贴,推动返乡创业就业人群的技能培训,引导社会各界投入更多资源力量,加强对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推动乡村振兴人才的储备和流动。”刘永好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