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英英吴可仲北京报道
在极具内卷的市场环境下,储能行业降本增效的主旋律更加凸显。储能电池企业不仅持续推进电芯容量升级,而且携更大容量系统拥抱终端市场。
2023年以来,300Ah+储能电芯陆续涌向市场。与之对应的系统端,标准20尺集装箱5MWh储能系统逐渐成为主流。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从第十二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2024)上获悉,储能电池企业500Ah+储能大容量电芯,甚至更大容量级别的电芯已经进入“备战”阶段,并引领储能系统走向6MWh时代。
鑫椤资讯高级研究员龙志强告诉记者,基于储能单体项目规模变大的需求,以及当前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电池企业降本需求增加,因此电芯容量随之升级,并将电池业务延伸至系统(现多指直流侧储能系统)。这将有利于直接参与储能项目,接触终端业主,增厚利润。
大容量电芯迭代进阶
不断升级迭代的大容量电芯引发不少热议。
随着我国单个储能项目规模由MWh时代驶向GWh时代,大容量储能电芯成为发展方向。自从2023年以来,储能电芯容量由280Ah升级至300Ah+,并向500Ah+进阶,甚至达到了1100Ah。
其中,宁德时代、海辰储能、瑞浦兰钧、比亚迪、鹏辉能源、天合储能、蜂巢能源、远景储能、楚能新能源等近20家企业发布了300Ah+电芯产品,容量规格覆盖300Ah、305Ah、314Ah、320Ah、345Ah、350Ah等,并已经陆续宣布量产时间或已经实现量产交付。
在ESIE2024期间,天合储能展示了自产自研的306Ah和314Ah电芯。据悉,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天合储能电芯签单量近2GWh,306Ah+和314Ah+电芯占比近四分之一。
天合储能方面告诉记者,目前280Ah电芯在电力储能项目中还是主流,占大部分比重。不过300Ah+的大容量电芯已然成为新的技术主流和趋势,在逐步替代280Ah电芯的过程中。
龙志强也向记者表示,目前容量为280Ah的储能电芯市场占比仍在50%以上,300Ah+电芯今年才开始上量。
大容量电芯迭代的速度惊人。尽管目前300Ah+储能电芯仍未成为市场的绝对主流,但是宣布布局500Ah+及以上储能电池的企业不在少数,其中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天合储能、南都电源、蜂巢能源、海辰储能等,覆盖530Ah、560Ah、628Ah、660Ah、710Ah、730Ah、1130Ah等。
事实上,大容量电芯渐成市场趋势,除了储能应用场景的需求,也是降本驱动。粤开证券分析指出,大容量电芯体积能量密度更高,PACK端零部件使用量更少,可大幅节省成本投入。生产制造方面,容量增大能够有效简化后续集成、装配工艺流程,节约设备、能耗与人力。
不断升级迭代的大容量电芯,引发不少热议。
双登股份董事长杨锐认为,电芯容量越来越大是储能“卷”的一个表现。“电池存在三条边,安全底线、能量密度、性价比。既要安全、又要能量密度高、还要便宜,几乎是不太可能的。若行业更多的是往能量密度、价格方面不断突破底线,可能会带来安全方面的风险。”
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认为,若做大容量电芯的步伐走得太快,产业链、供应链、工艺、标准也很难支持。
关于储能电芯容量的边界问题,天合储能方面向记者表示:“电芯涉及到的各个要素,需要平衡。放大电芯尺寸可以提升单体容量、降低度电成本;但无限放大,内部散热会成为一个制约点。实现标准化,将利于整个行业,目前亟须推出一些标准,以保障行业健康发展。”
奔赴6MWh系统时代
6MWh+储能系统时代的真正到来仍需要一段时间。
随着大容量电芯加速迭代,储能电池舱带电量也在随之提升。自2023年以来,更大容量的储能系统也成为储能行业的发展趋势。
不少参观ESIE2024的人士直观感受是,储能电池企业集体向储能系统环节延伸。从储能电池企业现场展示的系统产品来看,目前搭载300Ah+电芯的5MWh+储能系统逐渐成为主流发展方向,少数企业还展示了6MWh+级别的储能系统。
龙志强向记者表示,基于储能单体项目规模变大的需求,以及当前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电池企业降本需求增加,因此电芯容量随之升级,并将电池业务延伸至系统领域。
在ESIE2024期间,远景储能发布全新智慧储能系统——EnPower智慧储能,标准20尺集装箱容量达5.6MWh;晶科能源发布蓝鲸5MWh大型储能系统SunTera G2以及314Ah自研电芯。此前,天合储能、宁德时代、海辰储能、亿纬储能、欣旺达、中创新航等也已发布了5MWh+储能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12月,海辰储能、蜂巢能源就推出了6MWh的20尺储能系统。
在ESIE2024期间,宁德时代展示了最新发布的全球首款5年零衰减且可大规模量产的储能系统——天恒,标准20尺集装箱容量达6.25MWh。除此之外,比亚迪、蜂巢能源、瑞浦兰钧等分别推出超大容量6.432MWh、6.9MWh、6.9MWh储能系统。
但记者在ESIE2024期间也了解到,6MWh+储能系统时代的真正到来仍需要一段时间。以宁德时代为例,多家友商对于宁德时代系统产品量产时间表示“至少要1年左右”,宁德时代相关人士则表示“仍处于保密阶段”。
华宝证券分析指出,一个完整的电化学储能系统由电池簇、电池管理系统(BMS)、能力管理系统(EMS)、储能变流器(PCS)、消防、温控等其他设备构成,主要包括直流侧发电和交流侧并网两部分。
其中,直流侧为电池集装箱,包括电池、温控、消防、汇流柜等设备;交流侧为升压变流集装箱,包括储能变流器、变压器等设备。
龙志强告诉记者,目前大多数储能电池企业进入的系统端,主要集中在直流侧储能系统,不涉及储能变流器、变压器等设备,只有少数电池通过自身能力或者合作方式同时涉足交、直流侧储能系统。“进入直流侧储能,更加有利于电池企业对于系统的理解和技术储备,并参与到储能项目,直接触达终端业主。另外,目前电芯利润非常薄,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增厚利润。”
搅动系统集成环节
目前储能电池企业的一个竞争方向便是,企业业务已经不仅限于直流侧储能系统,还要涉足交流侧储能领域。
随着储能电池企业延伸至直流侧储能系统,进一步增强了参与整个储能系统投标的竞争力。记者注意到,2023年以来,在储能项目系统招标入围名单中频频出现储能电池企业的身影。而这也使得整个储能系统集成领域竞争更加白热化。
龙志强表示:“如果一个企业对储能系统所涉及的设备缺乏自研能力,主要依赖外采,同时又没有形成规模,这样的系统集成商将越来越没有竞争力。原因在于,后期储能仍要关注成本,讲究性价比。”
“这是一个综合能力的要求。”天合储能方面告诉记者,这关系到最终交付给客户的电池舱,是否有匹配的系统设计、完善的解决方案。以天合储能为例,公司的系统集成能力在于研发技术的产业化实力,在产品上,不只是简单做电芯、做储能硬件,而是建立了电化学能力、电力电子能力、数字化能力。在此背景下,实现全产业链的全覆盖,从电芯、模组PACK、电池舱到交流侧到软件、数字化能力。此外,公司具有光储基因,拥有市场渠道、品牌价值等核心竞争力。
不难看出,目前储能电池企业的一个竞争方向便是,企业业务已经不仅限于直流侧储能系统,还要涉足交流侧储能领域。据了解,除了天合储能,比亚迪、远景储能、宁德时代和晶科能源等都已是如此。
比如在ESIE2024期间,晶科能源在发布蓝鲸SunTera G2及自研的314Ah电芯产品的同时,也公布了公司推进EMS、PCS、BMS等领域自研的进程。
这是储能行业降本的需要,也有利于避免同质化竞争。宁德时代ESS CTO许金梅指出,储能行业存在产品同质化问题。“大容量电芯、液冷、PACK级消防、高集成20尺集装箱已成为行业的‘标配’,外观大同小异,产品质量有待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