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2023年4月20日晚,星舰在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南部的星际基地(Starbase)进行首次发射任务,火箭升空3分钟后在大约39公里高的空中发生爆炸,此次发射以失败告终,然而此时SpaceX地面指挥室里却爆发出了一阵欢呼声与鼓掌声。这一场景令包括记者在内的很多人印象深刻且震撼,所谓“成功”与“失败”的界限变得模糊。马斯克对首次发射的“成功”预期是只要离开地面升空爆炸就算突破。在此后星舰的几次发射中,几乎上演着同样的欢呼场景。
震撼之余,中国商业航天的路走向何方,成为我们更为关心的事情。毋庸置疑,在SpaceX的“搅局”推动下,全球航天产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SpaceX的低成本、高效率、回收重复使用、卫星互联网等为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数名来自国内商业航天企业的业内人士都提到,照搬SpaceX显然走不通,但它的创新理念和商业模式却值得借鉴与学习,国产企业不应妄自菲薄,未来必然会出现能够比肩甚至超越SpaceX的航天企业,尽管这条道路充满荆棘。企查查数据显示,自2015年国内航天产业向民营企业开放以来,商业航天相关企业注册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仅2024年1月至8月,相关企业注册量新增3.21万家,在一级市场发生股权融资事件达62起。另据上奇产业通统计,从原材料生产、零部件到航天装备、科学与工程技术研发活动的航天产业链中,截至2024年7月底,与航天产业链相关的专利申请总量近27万件。
202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商业航天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而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入“商业航天”,进一步明确了商业航天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增长引擎的地位。自年初以来,我国航天产业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空间站建设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其中,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建成,我国自主研发的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等代表了中国商业航天的加速发展。
在我国航天向市场化、产业化加速前进的形势下,政产学研各界需要凝心聚心,合力推进航空产业的生态建设,创造广阔的生长环境与发展空间,科学助力和促进我国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占据航天产业创新发展的高地。本版文章均由本报记者曲忠芳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