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党鹏成都报道
10月28日,英特尔宣布将扩容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封装测试基地,对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增加3亿美元的注册资本。这是英特尔自从2003年落户成都以来,第三次增资。
作为四川省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承载地,成都高新区正加快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电子信息产业高地。近日,该区提出通过精准设置入园指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园区服务水平,以土地要素高质量支撑电子信息产业园区现代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10月24日,成都举行全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对全市现有的产业园区进行优化,提出“3+22+N”的空间布局。成都提出,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突出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全力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加快把园区建设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
“以园区‘一子落’带动经济‘全盘活’,我认为这个会议对于成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抓住了牛鼻子,我们理解工业稳、经济稳、产业强、城市兴,对于成都这个人口超过2000万,GDP超过2万亿元的城市而言,如何保持这样的优势,如何保持这样的后劲,都需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来推动。”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表示,成都由此来构建预期,提振信心,明确了未来产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成都产业园区开启新征程
今年8月,赛迪顾问发布的《2024年中国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179家国家级高新区和230家国家级经开区的GDP占全国的比重已经超过了1/4,园区经济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
对于成都而言,产业园区一直是这座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园区在成都陆续设立、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综合保税区和省级开发区、市级产业功能区在内的发展格局。
“如何在专业化、特色化园区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如何进一步发挥产业园强产业链、育创新链、优服务链、引人才链的平台载体作用,成都需要进一步借鉴上海、苏州、东莞等城市先发经验,提出有效的应对之策。”新民智库有关专家表示。
就此,成都清晰地看到,部分园区在空间布局上存在交叉,在产业布局上也存在重叠,开发区的工业支撑带动效应还没有充分彰显。
与此同时,国家正在推进开发区公告目录审核调整工作,要求将亩均效益、集聚集约、增量增速、创新发展、减污降碳作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引导构建产业园区错位发展、分工协作、构建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体系。
对于成都而言,要跑到前列,保持“成都速度”,自然将目光聚焦在了“园区”这片热土上。数字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734.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高出全国平均线0.4个百分点。
就此,汤继强认为,成都产业园区的发展,是带动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牛鼻子、火车头、发动机、压舱石、稳定器,“把我们有限的资源用在发展的刀刃上,把我们的着力重点和发展路径聚焦在产业园区,意义重大,非常必要。”
优化产业园区空间“立园”
在此次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成都决定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就是要通过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功能定位、产业结构,提质园区基础设施、公服配套、风貌形象,推动实现“特色立园”;通过赋政策之能、科技之能、管理之能,增服务效率、要素效用、产出效益,推动实现“企业满园”。
具体而言,首先是“立园”,而且要特色立园。“国家对成都的定位是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个‘基地’就要布局到园区里面去。”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党组书记赵春淦说。
为此,成都提出优化整合构建“3+22+N”园区发展体系:“3”是指1个国家级高新区和2个国家级经开区——成都经开区和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
“22”是指4个省级高新区、17个省级经开区和1个省级化工园区。
“N”即以商务、商贸、文化、旅游、农业等为主导的市级特色园区,作为产业园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划定体系之后,成都将优化调整园区空间布局和产业定位,引导资源和企业向符合产业布局的园区集聚,形成所谓“产业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中,服务向园区集成”的局面,从而提升园区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CBRE世邦魏理仕华西区战略顾问部负责人邹丽娟认为,这一以“国家级园区示范引领、省级园区竞进争先、市级园区突出特色”的布局体系,既体现了园区建设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又展现了产业园区发展现代化、专业化、特色化的要求。“突出自身特色优势,进而也才能更加充分地招揽和吸引细分赛道的龙头企业和人才要素、资金要素高效聚集,进一步推动专门性政策的精准实施,最终实现特色产业在专业园区不断地自我孵化、自我发展的正向作用。”
在汤继强看来,成都提出构建“3+22+N”的园区发展体系,这是在具体的战略和战术上的一个谋篇布局,具有空间经济学的精妙安排:1个国家级的高新区加上2个国家级的经开区,都是国家队在成都的落子落地,他们是在成都这块土地上生长出来的经济核动能;22个省级高新区和省级经开区,以及化工园区,他们都具有发展产业、发展经济的良好基础与产业布局;N是商贸、商务,也包括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特色园区,这是在过去68个园区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成都特色、能够涵盖到产业发展方方面面的特色园区,“就像是成都这棵产业巨树上生长出的美丽的叶子,有的甚至是分枝分叉,从而丰富了成都这棵产业大树的繁华和精彩。”
就此,成都高新区也率先印发《成都高新西区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实施方案》。“产业项目准入指标的提升,既大幅提高了新增项目土地产出效益,又进一步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园区‘特色立园’,加速特色优势产业迭代升级,加快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成都高新西区发展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优化结构助推企业“满园”
在成都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计划盘活处置低效工业用地7500亩以上。对于标准化厂房产业化利用情况,赵春淦给出一组数据:在成都市、区两级平台公司建设的标准化厂房中,区级利用率比市级高近20个百分点,为企业便捷快捷入驻提供了很好的载体空间。
赵春淦透露,成都正在研究能否引导让市级投建的产业空间管理运维权“移交”给园区,既可以增加园区的产业空间,又能促进园区专业化招商的积极性。
就此,参加大会的策源资本副总经理代自强表示,园区是对产业发展非常有效的空间,产业发展应该以园区为单位,“从字面上看,园区是一个空间概念,但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园区则是产业链的概念。例如,‘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园区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的生态聚集,其中,既有链主企业也有链属企业。金融机构沿着链条去投资,在赋能产业方面更有针对性和效率。”他认为,借助园区,产业可以迸发出更多机会,“企业也可以更集约、有效地利用生产要素。”
邹丽娟认为,立园、满园,是未来成都产业园区的关键路径;两者互相推动、协同推进。立园就是要确立园区的产业主题,明晰园区的“主营业务”,进而在载体建设、要素配置、政策匹配上精准发力,并有效推动园区的主体核心——链主企业,来此筑巢发展、做大做强。而有了链主企业,则能够更加有效地吸引关联的上下游产业要素聚集,从而发展产业集群。在这一过程中,产业进驻园区的正向能动性不断强化,园区土地和载体才能更加有效地被消化、被充分利用,从而达到满园的效果。而“满园”绝不是静态的装满,而是动态的不断提升能效、提升坪效的过程,这一过程会随着园区主导产业自身发展和价值链不断向中上游聚集来推动,从而更加凸显园区的“主题”和其产业赛道的影响力。所以,立园、满园战略,就是推动园区和产业经济发展不断螺旋向上的重要路径,是打造成都未来一个个经济增长点和动力源的重要手段。
在汤继强看来:“立园、满园非常形象准确。”通过园区这个载体,让产业在那里生根发芽、做大做强、腾飞发展,有的是老树发新芽,有的是新树开新花,既有传统产业的健全强链,也有未来产业的新赛道。有了立园的特色产业,有了驻园企业的提质增效,才能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