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索寒雪北京报道
将重要研发中心设在中国已经成为跨国企业的共识。过去20年,中国培养了超过6000万名工程师,这庞大的“工程师红利”成为吸引外资企业加大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重要条件。
“我们进入中国30年,在中国设立了10多个销售办公室,目前上海研发中心是中国区域最大的,同时,在合肥和苏州,我们也都设有研发中心。”思科大中华区副总裁兼思科中国东区及跨国企业业务总经理房晓曦向《中国经营报》记者介绍。
除此之外,西门子相关人士也表示,目前,西门子在中国已建立2个研发创新生态系统,分别覆盖北京和长三角地区。
受访人士表示,随着中国完善产业配套能力的不断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外资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的信心。
建立数千人研发中心
中国制造业领域拥有完备的产业链与供应链体系,具备优秀的生产及配套能力。外资研发中心落户中国,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并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加速市场响应。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兼工业自动化中国中心负责人、中国研究院院长胡晓表示:“中国是施耐德电气全球第二大市场,也是最重要的供应链基地之一。”
目前施耐德电气在华拥有位于北京、上海、西安、无锡、深圳的五大研发中心,构建了软硬件一体化的创新研发体系,在华研发人员超过2200人,拥有专利超过3000件,研发投入每年增长15%以上。
和施耐德电气一样,西门子也在中国设立了规模庞大的研发中心。
西门子相关人士介绍,目前西门子在华的研发和工程人员接近5400多人,有效专利及专利申请达到了12300个。西门子中国研发中心在标准化组织中拥有约100个专家席位,参与起草超过250项国家标准、30余项行业标准以及多项团体标准。
记者注意到,外资企业对中国研发中心的支持也获得了政府大力鼓励。
根据今年8月颁布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支持资金管理办法》,外资研发中心若上一年度研发投入同比增长5%,将直接享受不超过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此政策以“达标即享”为原则。
12月1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共同发布了《2024年度外资研发中心研发激励计划拟立项项目清单》,把研发中心设在北京的施耐德、ABB、西门子等多家知名外资企业名列其中。
AI成为研发中心下一站
“中国产业基础雄厚,新兴产业发达,持续地教育投入和产业优势使中国拥有一支庞大的创新人才队伍,形成了‘工程师红利’,这能够使创新成果快速落地应用。”胡晓介绍。
相关数据显示,2000年到2020年的20年时间里,中国培养了6000万名工程师。中国的“工程师红利”正成为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工程师红利”驱动下,外资企业也将研发重点投向了AI领域。
思科亚太地区云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业务总经理SimonMiceli认为,AI快速发展的趋势仍会持续,对于企业来说,AI世界存在很多机会。“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是给客户提供有关AI基础设施的服务,帮客户构建更好的AI应用场景。”
当前,AI技术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AI技术的快速发展正促使中国产业加速转型升级,这给施耐德电气的创新研发带来了全新机遇和广阔前景。”胡晓表示。
据悉,施耐德电气本地化开发的企业级人工智能平台EcoStrux-ure AI引擎已经广泛应用于其在中国区十余家工厂以及汽车、食品饮料、楼宇、数据中心、半导体、机械制造等多个行业,这可以帮助用户实现年度5%—10%的能耗降低以及3%—5%的效率提升。
此外,西门子在AI方面也在不断加强本土合作。2020年11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西门子工业智能与物联网联合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专注于以行业为导向的前沿技术和创新解决方案的孵化,突出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重点关注在人工智能、仿真、物联网和未来自动化等研究领域的探索。
上述西门子相关人士表示,未来西门子主要的研发计划领域包括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仿真与数字孪生,软件系统与开发流程,自主系统与控制研发,网络安全分析与研究,互联与边缘等。
外资在华扩大研发规模,也带动了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人才技术能力的提升。
为了鼓励外资对中国研发中心的持续投入,2024年,北京经开区向25家获得市级认定的外资研发中心颁发了奖励,总金额达5000万元。这笔资金将按一定比例分三年拨付,目前已有2000万元资金拨付至相关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