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郭建杭北京报道
随着2025年春节临近,返回家乡的人们可能会发现,老城区的银行网点、社区支行可能悄然关停,而新城区则有新的银行网点设立;在部分偏远缺少银行金融服务的地区,也有银行网点设立填补了此处的金融服务空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要“把握人口流动客观规律,推动相关公共服务随人走,促进城乡、区域人口合理集聚、有序流动”。人口流动和集聚带来了多重积极效应以及相应挑战,商业银行网点的关停与新设也在悄然跟随人口的流动而做出调整。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许可证”信息显示,2024年年内关停网点数量为3230家,获批新设数量为1775家,共计减少1455家。
上海银翱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高级顾问胡冰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尽管有不少网点关闭,但也有1775家新的银行网点获得了金融许可证,这意味着银行在某些区域的辐射空白或针对特定客户群体中仍然有扩展机会。2024年银行新设网点的趋势显示,银行进驻新兴产业园区、城市新区、城市新中心、政府机构新驻地等辐射空白区域。”
网点优化提速
近年来,银行网点优化进程稳健提速。以西安市区为例,近期有多家商业银行关停部分网点。此外,还有部分银行网点进行合并办公。
与此同时,西安市内还有多家银行网点获批设立。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全国其他地方。2024年,各地银行网点的关停新设呈现出明显的“钱随人走”特点。随着人口流动的变化,老城区重复设立的冗余的银行网点被优化合并,而在新城区、工业园区等人口聚集地则新设了银行网点。
此外,不同类型的银行网点变化也呈现出不同特点。查询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金融许可证”信息可知,2024年银行网点变化中,国有大型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网点退出数量相对较多,但城市商业银行逆势增长355家。
胡冰指出,2024年银行网点总量减少1455家,反映出银行正在经历结构性调整的过程。银行网点的关闭与多个因素有关,包括但不限于数字化转型、成本控制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人口变化是影响银行网点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此外银行业务离柜率上升,从成本角度考虑对低效能网点进行优化也是原因之一。
湖南省农信联社一级高级经理彭树军对记者表示,从营业网点的综合成本来看,目前基层的农商银行乡镇网点一般每年约200万元,县城和市区的成本相对更高;此前一些农商银行的网点布局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需求,形成较高的成本占用与资源浪费。
目前网点设置与布局的优化调整,一方面要与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的需求适时匹配,包括人口总量、产业结构的变化等;另一方面要与自身金融服务功能的提升适时匹配,包括法人机构的合并、渠道的数字化、经营的特色化等。例如,过去许多县城的国有大行的网点较少,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更少。近年来这三类机构也在下沉县域市场、开设县城网点,有的甚至在较大的乡镇开设新网点。
随着我国银行业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不断迈进,银行业正在经历全面转型升级。
彭树军表示,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金融服务的电子替代率已经非常高,手机银行使用面已经非常广,银行承担社会责任更多是考量金融服务全覆盖,没有必要再固守“物理网点全覆盖”的旧观念。
胡冰指出,一些银行网点面临的盈利困境主要源于客流量的下降,这与消费者转向线上金融服务的趋势密切相关。银行网点的物理位置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尤其是线上支付、便捷支付大大减少了年轻群体到店率。此外,不同地区的银行网点变化情况存在差异。例如,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较为发达,可能更倾向于保持或增加网点数量以满足当地居民和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而其他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由于人口外流及其他因素,银行网点数量出现了明显缩减。
匹配地区资源
银行在裁撤低效能网点的同时也着手优化调整网点布局,提升网点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匹配度。在此前的年报中,部分国有大行公布了2023年营业网点的调整情况和发力重点。
比如,工商银行(601398.SH)在2023年年报中指出,完成670家网点优化调整,向服务供给相对不足的城市重点区域新投入网点52家,向县域地区投入网点57家,网点县域覆盖率提升至86.9%。建设银行(601939.SH)在2023年年报中指出,加大城区低效密集网点撤并迁址力度,拓展城市规划新区和重点县域网点覆盖,2023年实施营业网点迁址264个,新设营业网点28个,其中,新设县域机构网点21个。
此外,也有银行在网点建设方面持续优化线下渠道布局,推动网点转型升级。不断深化网点差异化建设管理体系,因地制宜建设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等特色网点,细化特色网点产品服务、业务模式、软硬件资源配置等,以特色业务激发网点活力,提升线下渠道金融服务“五篇大文章”的能力水平。
中国银行(601988.SH)在2023年年报中指出,该行加大县域地区智能设备投入,实现便携式智能柜台县域营业机构全覆盖,拓展金融服务辐射范围,提升金融服务便利性和可得性;持续拓展智能柜台“金融+政务”服务场景,更好服务百姓民生。
此外,调整银行网点与所在地区资源匹配度也可体现在银行退出社区支行、小微支行的变化。2024年,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呈现出大量退出社区支行、小微支行的趋势。
胡冰认为,社区支行和小微支行的设立初衷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和小微企业,但由于其规模较小,业务量有限,导致运营成本较高,而收入却相对较低,难以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银行网点布局密集,国有大行凭借其品牌影响力和广泛的客户基础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社区支行和小微支行难以与之竞争;银行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网点布局策略,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网点数量。因此,一些银行选择关闭那些表现不佳的社区支行和小微支行,转而加强线上服务和智能网点建设。
对于未来的银行网点设立如何关注与地区资源的匹配度,胡冰认为,银行网点在未来将会出现“两去、两中心”的趋势,即“去现金化”和“去交易化”,向“咨询服务中心”和“社区生态中心”转化。网点的“去现金化”已大势所趋,网点的“去交易化”将逐渐呈现,网点作为线下的“咨询服务中心”和“生态圈中心”的地位将不断凸显。
实际上,目前已有多家商业银行在营业网点的转型升级中已经落地“两去、两中心”的建设。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升级银行网点服务模式,打造特色网点,引入生活化的服务内容,如厦门国际银行上海分行腾出近300平方米空间,邀请社区卫生服务站进驻;此外,还有银行网点将汽车服务搬入银行大厅,与汽车经销商合作提供汽车展示、贷款咨询及购车手续办理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