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郑瑜北京报道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技术对于产业的赋能价值日益凸显。
2024年年末,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就提出,强化数字技术支撑能力,夯实数据治理与融合应用能力基础,建设数字金融服务生态,提升数字化经营管理能力,推动数字技术在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务领域的应用。这也为市场参与机构提出了新命题。
上世纪90年代,上交所、深交所相继成立,中国资本市场启航。作为与中国资本市场共同成长的公司,恒生电子(600570.SH)自1995年起从一家规模较小的软件服务公司,通过研发刷卡委托、电话委托等创新产品,为资本市场引入信息化,逐渐发展成为一家服务超过3500家金融客户的行业头部企业。
近30年来,恒生电子的发展与中国资本市场数字化革新的进程同步,见证并参与了市场蝶变的诸多重要时刻:从赋能金融机构业务由手工向电子、由线下向线上迁移的信息化,到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重构业务流程的网络化,再到数智技术驱动的数智化时代,不断为金融提质增效贡献实践经验。IT市场研究和咨询公司IDC公布的2024年度全球金融科技排行榜Top100,恒生电子位列第22名,为排名最高的亚洲企业。
作为国内首张市场化运作且见证中国经济及众多企业发展历程的报纸,《中国经营报》在40周年社庆之际,专访了恒生电子总裁范径武,以期深入了解金融科技机构的发展路径,探寻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与未来。
与资本市场发展同行
《中国经营报》:过去30年间,中国金融行业数字化进程突飞猛进。恒生电子也是这种变化的亲历者,公司发展历程上经历过哪些重大转变? 你认为当前这一波金融数字化变革主要呈现了哪些新特点?
范径武:恒生电子即将迎来成立30周年,回顾过去,我们经历了三个关键阶段:
第一个是信息化阶段,见证了从线下流程向线上数字化转变。公司通过研发刷卡委托、热自助委托和电话委托等创新产品,将关键业务电子化,开发信息系统帮助金融机构提高效率,为资本市场引入信息化;此后公司通过银证转账系统,进入银行业;1998年第一批公募基金诞生后,我们开始为公募基金提供产品和服务;到2003年上市时,公司基本建立了证券、基金、银行三个行业经营的格局,为金融市场提供整体服务。这个时期也是公司发展从0到1的过程。
第二个是网络化阶段,市场开始从局域网发展到互联网。这一阶段中国资本市场不断扩容,交易体量一路攀升,成为全球最活跃、最具流动性的金融市场之一,在交易系统的性能和容量方面对技术的要求也是全球最为严格的市场之一。同时,手机作为交易工具在交易领域的占比逐步攀升,交易技术不断取得进步,大数据不断积累。
因应市场变化,我们在此阶段提出网络变革产业战略,公司在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机构服务和风险管理等领域建立了核心产品,进入从1到10的发展阶段。
第三个是数智化阶段。随着大模型、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数智化成为新形势下金融业务转型的核心变量,行业进入更关注于业务快速开展和个性化服务的时代。这个阶段,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交易的技术实现,更是通过新技术重构业务流程,支撑投资者个性化需求。基于此,恒生电子积极探索新技术在客户服务、投研、风险管理和运营等业务中的应用,不断提升服务质效。
《中国经营报》:30年的公司在市场上已经算是“高龄”,金融IT市场竞争激烈,恒生电子如何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范径武:首先,1995年恒生电子创办时,8位创始人多为技术出身。工程师基因在公司30年的发展中得到了传承。工程师精神是一种积极探寻世界本质的科学精神,也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我们总是想弄清楚客户真正想要什么,这让我们不断提升各类产品的功能、性能、使用体验,有一股不满足的劲。
其次,以客户的视角看世界。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研发、以业务驱动的战略产品管理体系,从最底层的需求出发,帮助客户解决难点和问题。
再次,持续的技术投入与创新。公司每年收入的35%以上用于投入研发,研发技术人员占总员工数超70%。
最后,我们不断优化管理体系。早在1998年,恒生电子就引入国外先进流程和体系建设,这几年也在推动建立端到端的流程型组织,确保组织由流程驱动,稳健前行。
长期来看,国内资本市场的金融科技投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未来金融科技进入到价值创造环节,从追求数量的增长到追求价值的成长,从单一的软件部署交付,到数据和服务提交模式,这是我们在金融科技3.0时代的机会。
从支撑到赋能
《中国经营报》:你曾提到公司技术角色的转变,从业务支撑到赋能,怎么理解?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范径武:在技术支持阶段,主要是响应客户需求,将传统业务流程电子化,满足基本业务发展需要,提升操作效率与准确性。在技术融合阶段,技术与业务紧密相连,借助技术革新业务流程,推动行业进步,引发业务模式与竞争态势变化。
在技术赋能阶段,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成为核心驱动力,能处理海量数据,优化投资决策与风险管理,改变传统依靠人工经验的工作方式。目前,虽然技术在各业务板块的角色还有差异,技术应用可能交叉,但总体是从支持向赋能演进。
《中国经营报》:你认为未来技术在金融行业的赋能价值将如何深化?
范径武:技术在不断由业务的伴随者、协助者的角色,逐步与业务更紧密地结合,成为业务发展的先导,推动业务创新。
比如说现在的智能投研,让处理远超人类能力的海量数据成为可能,极大地改变了投资分析和风险管理的方式,这将给投研业务形态带来巨大革新。再如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应用,可能给行业的交互模式和业务流程带来根本性变革。
所以,随着技术和业务的融合会不断深入,技术将以一个核心赋能工具的身份,成功加入到价值创造的过程中。
坚定技术与战略布局
《中国经营报》:2024年下半年A股市场的“9·24”行情引发广泛关注,这一久违的市场活跃期给券商核心交易系统能力带来了严峻考验。在自主可控大背景下,新一代核心交易系统建设刻不容缓。新一代核心交易系统变革方向是什么,恒生电子扮演怎样的角色?
范径武:的确,2024年“9·24”行情,交易量迅猛增长。从大的形势来看,未来市场在交易量上可能会有更大的突破。这对交易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近年来致力于新一代核心交易系统的研发和应用。所谓新一代,指我们的系统使用包括云原生技术、分布式低时延技术等对原有的集中式交易系统架构进行升级迭代。云原生技术解决的是按需部署、弹性应用,低时延技术则专注于极速场景。
基于这些技术,恒生电子近几年陆续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包括证券新一代核心交易系统、新一代投资管理平台、新一代TA、估值、理财销售等,满足金融机构更大交易量、更丰富业务的开展。同时,在金融信创背景下,我们协同众多生态伙伴,助力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中实现自主可控。
恒生电子一直对标全球领先企业来建设自身能力。经过大量的探索以及共同的探讨以后,公司制定了五个战略重点:一是要做到让客户满意,要通过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让客户感受到价值。二是要做一流产品,坚定不移地推行产品化战略。三是技术领先。恒生电子构建了三层研发体系,产品部负责核心产品的研发;技术平台总部探索适用于金融行业的技术平台;恒生研究院面向未来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模型和光子平台,为下一代技术做准备。四是进一步强化数据智能探索,探索面向未来的新业务模式。五也是以上战略的基础,是保证组织强韧,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和组织应变能力。
《中国经营报》:你提到恒生电子对团队建设的重视,能否分享一些关于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和成功经验?
范径武:我也算是我们公司培养人才的一个案例,我是1996年作为应届毕业生加入恒生电子的,在公司持续地指导和培训下不断学习成长。一方面我们为不同员工提供从入职起的相应培训和发展方案,目前公司30岁以下年轻人占比超40%。另外一方面是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比如制定员工持股计划和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让员工和公司共同成长,共享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