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颜世龙北京报道
自2013年以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已经9年,包括中国在内的沿线国家均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这一倡议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探索。
9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从无到有、由点及面,有关合作理念和主张写入联合国、G20、APEC等重要国际组织成果文件,截至2022年3月底,我国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涵盖互联互通、投资、贸易、金融、科技、社会、人文、民生、海洋等领域,共建“一带一路”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已从中国倡议通达全球,成为国际共识。
“一带一路”当前发展情况如何?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一带一路”又有哪些风险和挑战?未来又会利好中国哪些行业和企业?为此,《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一带一路”所所长祁欣,解析“一带一路”最新观察。
贸易额累计达11万亿美元
《中国经营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9年来,发展情况如何?
祁欣:2013年以来,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的历史阶段。习近平主席统揽全局、审时度势,在充分汲取历史智慧,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大势,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的基础上,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
9年来,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推动互联互通,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基本框架,构建以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以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为依托的互联互通网络,完善陆、海、天、网“四位一体”布局,打通了我国中西部地区联通世界的通道,为促进全球互联互通做增量。2021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0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6257份,新签合同额1340.4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1.9%;完成营业额896.8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7.9%。一批“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稳步推进,并取得实质性成果,在国际合作中彰显“中国建设”品牌。
9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持续取得新突破,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情况下,共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仍逆市上扬,展现出强劲韧性。2013~2021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达11万亿美元,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5%提升至29.7%。2021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对57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203亿美元,同比增长14.1%。在疫情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不仅助力各国经济复苏回暖,也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不设高门槛,反对保护主义,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这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区别于一些排他性安排,能够成为国际共识的根本保障。
“一带一路”要锚定“绿色”
《中国经营报》:“一带一路”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是什么?
祁欣:当前,共建“一带一路”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部分国家渲染共建“一带一路”的竞争性和威胁性,恶化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环境,打压发展空间。二是海外支撑体系不健全,缺乏系统性,支撑机构不足、金融保险法律等服务跟不上项目需求,支撑形式有限。三是国际宣传力度仍有待提升,创新宣传方式和手段更多符合对象国媒体、民众偏好。四是金融风险较大,一些共建国家债务水平高,存在较大违约风险。
未来,绿色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建设应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方向。
一是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共建“一带一路”一定要锚定“绿色”,探索生态友好型发展模式。2021年,中国与31个合作伙伴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承诺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并率先宣布出资15亿元设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信息共享和能力建设,深化生态环境和气候治理合作。未来,中国要继续扩大“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伙伴范围,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投资、绿色金融等合作。
二是稳步扩大数字丝路合作。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同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与22个国家建立“丝路电商”合作机制,一批海外仓建成并投入运营。2021年11月,中国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这也是中国继2021年9月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之后,在数字贸易规则领域的又一“入群”举措。未来,中国将在5G、数字经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和智慧城市等领域开拓合作,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
三是持续推进国际抗疫合作。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后,中国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扩大医疗援助规模,有序开展医疗物资出口,进一步凸显共建“健康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中欧班列不间断运送抗疫物资,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生命通道”。中国先后向150多个国家和13个国际组织援助抗疫物资,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21亿剂疫苗。未来,中国将继续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合作机制,进一步发挥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公共卫生专业性多边机构的重要作用,加强公共卫生科技研发交流合作,加大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卫生领域的物资及技术援助,筑牢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四是务实加强创新丝路合作。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同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强在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方面合作。北斗相关产品已覆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各国提供最先进、精准和全方位的时空信息服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正积极运用北斗系统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未来,中国将打造“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升级版,加强卫生健康、农业、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构建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大平台。
“一带一路”利好4类行业
《中国经营报》:“一带一路”利好中国哪些企业和行业?
祁欣:企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践行者和生力军。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范围将更广泛,领域将更加细化,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合作前需做好充分调研,防范各类风险。“一带一路”将利好绿色产业、数字经济、抗疫物资合作、国际咨询服务等四方面的企业和行业。
在绿色产业方面,当前低碳发展已成为各国未来发展的基本准则。中国已经承诺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清洁能源项目、节能改造项目、环境污染治理项目以及相关设备、技术等在全球存在巨大需求。企业应加快转变发展方向,加大绿色产业研发投入力度,抢抓市场机遇,布局海外市场。
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中国是世界数字经济大国,在规模、技术、市场等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当前,“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加大产业数字化发展力度,在技术、研发、平台等方面有巨大需求。中国跨境电商企业众多,商业模式较为完善,可加大调研共建国家市场需求,积极发展“丝路电商”,建立服务于“一带一路”各类数字园区,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园区和产业集群。
在抗疫物资合作需求方面,当前,全球抗疫防疫已进入常态化阶段,对于病毒检测、抗疫药物、疫苗研发、基础物资需求仍持续产生。企业可加大研发力度,在抗疫物资精细化、个性化、定制化方向做文章,提升抗疫物资价值含量,做强全球医药物资市场。
在国际咨询服务方面,企业开发国际市场前期调研与咨询至关重要,中期、后期监测、预警也必不可少。目前,企业主要依靠国际咨询公司、国际律所、跨国投行等提供前期咨询和设计服务,我国本土商务、法律、金融等咨询机构国际化程度严重不足,尚无法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这一广阔市场参与程度有限,需积极提升自身实力,加大对国际市场布局和开发力度,为实体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