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对外开放。中国通过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敞开大门欢迎外商来华投资发展,实现了中国经济与外资企业的“双赢”成效。2022年,尽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反复,国际政治、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但中国坚持高水平开放的决心并未改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部署进一步稳外贸稳外资举措,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会议提出要充分发挥各级稳外贸稳外资等机制作用,协调解决外贸外资企业复工达产、项目建设等困难。积极吸引外商投资,扩大中西部外商投资制造业鼓励类目录。
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是关乎我国发展全局的“六稳”重要方针。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能够为我国带来大量直接投资。正如中国贸促会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外资营商环境调研报告》,外资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满意度总体较高,近90%外资企业维持或扩大了现有业务规模。广大外资企业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源于我们经济所展现的活力和韧性,今年我国经济开局总体平稳,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8%。随着上海等地逐步推动复商复市,全国物流基础设施的堵点被陆续打通,居民消费与企业生产双向复苏。世界银行近日在京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经济简报》认为,在调控有力的财政货币政策等一系列稳经济措施推动下,中国经济下半年增长势头有望反弹。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市场复苏信号明显,种种利好因素的叠加,无疑能进一步增强外企在华投资信心。
各级政府部门应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最新部署,加快解决外资企业复工复产遇到的各种问题,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企业复产审批及管理流程,尽可能缩短相关周期,针对企业反映突出的各类复产难题,要第一时间予以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部门协同、争取上级支持等方式,力求在最短时间满足企业诉求。
稳外资不仅在于稳存量,更要多方面扩增量。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世界资金、人才及其他资源的持续输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将稳外资相关举措融入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应成为接下来的改革重点。持续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等新兴市场,为中国制造扩大出海规模的同时,也借助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吸引沿线市场企业来华投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品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建设特色数字贸易示范区,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加便利高效的跨境贸易通路。
对外资企业而言,持续稳定在华投资发展需要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更完善的政策空间。这也需要政府针对不同类型的外资企业发展诉求“定制”公共服务。比如,部分沿海外资企业是加工贸易型企业,当前正处在转型升级、提升产品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的关键时期,同时在转型过程中也会面临资金紧张、投入压力大等挑战,需要地方提供更多纾困减负的财政政策。政府应协同金融机构为其提供各类定向优惠信贷等资金支持,推动扶企惠企政策落实到位,让企业用好用足政策,帮助和服务外资企业产品结构和经营机制的改变,实现产业布局合理化和研发能力的提升,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而部分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外资企业,则需要持续强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我国近年来通过专项行动、协同监管等方式,强化重点领域、重点产品、重点环节治理,有效打击了侵权假冒现象。随着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法治化水平提升,能够切实保障外资企业的智力劳动成果,确保其在法律规定范围和期限内享受独占权利,对促进中外企业知识交流和产权交易,促进外资企业发明创造和成果的转化运用,培育壮大专利密集型产业,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增强外资企业发展信心,是留住企业、强化其发展预期的关键所在。2019年《外商投资法》正式颁布,在市场准入、产权保护、资金流动自由度等方面,给予外资更高层次的保障力度。2021年我国进出口规模达到了6.05万亿美元,全年实际使用外资直接投资金额1149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4.9%,这充分说明我国《外商投资法》实施的作用明显。更多关键领域的加速开放,关键产业如通信、金融、交通、新能源等与世界先进资本、技术、人才的深度融合,为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全面开放经济领域的决心和行动,让外资企业切实感受到中国市场经济法治化建设公平、公正、自由的趋势。
可以预想的是,通过更多鼓励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发展的新政推出,深化中国开放型经济所带来的产业国际化优势、金融优势、完善的法律服务优势、高效的行政服务优势,将进一步增强外资企业与中国共谋发展、互惠互利的决心,助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谱写出更多外资企业在华深耕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