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2年08月29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部门出台行动方案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拟制定鼓励研发重点领域目录

    到2023年底,一批骨干企业将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新华社/图

    本报记者裴昱北京报道

    在国家发展大格局中,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角色与路径更加明晰。

    日前,财政部、科学技术部(以下简称“科技部”)下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3年底,各类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一批骨干企业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大批中小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形成更加公平公正的创新环境。同时,《行动方案》还提出,支持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企业加强硬科技创新。

    2021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明确提出了提升基础学科研究、前沿科技研发等方面创新能力的一系列目标和要求,同时还对启动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做出了部署。《行动方案》是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的配套政策。

    硬科技创新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加大对智能交通领域芯片研发的投入力度,一方面是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是专业人才的储备。在总体控制招聘数量的背景下,我们还增加了不少这一领域的研发岗位。”

    《行动方案》明确了一系列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设计,包括“建立企业家科技创新咨询座谈会议制度”“制定国家鼓励企业研发的重点领域指导目录”“支持中央企业、民营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等。值得注意的是,《行动方案》提出“支持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企业加强硬科技创新”。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加大对智能交通领域芯片研发的投入力度,一方面是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是专业人才的储备。在总体控制招聘数量的背景下,我们还增加了不少这一领域的研发岗位。”8月17日,一家总部设在北京的大型互联网科技公司的高管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十分希望企业更深融入国家科技发展的大格局。”

    依托中国庞大的市场体量,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2017年到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7.2万亿增至45.5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6%,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它们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和对传统行业领域进行“互联网化”的改造,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收益。

    但是,平台经济企业主要依靠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也受到诟病。2020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规范数字经济和平台企业的发展。此后,一些大型互联网科技企业开始在“硬科技”研发和创新领域加大投入,期望取得成效。

    2022年7月,小米创始人雷军宣布,小米拟捐赠5亿元成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小米创新联合基金,重点支持人工智能等领域基础研究。近年来,百度也与清华大学开展科研合作,支持的重点同样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科技企业与高校合作进行研究和研发,对于提升国家整体的创新能力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企业不仅能提供资金支持,更清楚市场需求,可以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一位常年参与校企联合科研工作的资深人士向记者表示,“与商业模式创新不同,硬科技创新能够提升社会总福祉,而不仅是利润在不同行业领域之间转移。”

    近年来,互联网企业强化研发的态势已经显现。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指出,我国互联网企业更加注重创新,2017年到2021年,上市互联网企业研发投入增长227%。

    体制机制保障

    对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开展研究研发的资金投入,若能划入税收减免的范围,这会鼓励企业特别是数字经济企业和平台经济企业加大与高校、院所合作科研的力度,提升校企合作的效率,达到更好的效果。

    政府近年来十分重视企业在研发创新方面的作用。2022年2月,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创新不问出身,不管是国有还是民营企业,大家在创新方面都是一视同仁的,都有同样的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权利公平。”

    《行动方案》更为细致地规划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机制、路径和方式,如支持中央企业、民营科技领军企业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对于企业牵头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强化以创新联合体方式组织实施。

    “在科研领域,一些中央企业有比较好的基础和传统,民营科技领军企业在前沿技术方面有自己敏锐的触觉和独特的智力优势,两者互补,可以达成更好的效果,以创新联合体的形式进行研发是好的,同时,也需要在知识产权分享、市场转化收益方面做好配套机制设计,让所有参与研发的主体都能够合理分享收益,这项好的机制才能落实。”前述多年参与校企联合科研的资深人士表示。

    前述大型互联网科技企业的高管表示,对于“创新联合体”这一形式,他和自己供职的企业都是支持的,但关键在于能够找到契合双方的“项目切口”,而这一项目又为国家提升创新能力所急需。“这样,政府有动力支持,双方有兴趣参与,形成合力。”他说。

    一些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人士都向记者反映,虽然本企业有融入国家科技发展大局的意愿,但并不清楚国家具体工作重点,如能解决这一问题,有利于企业战略投入方向与国家科技发展大局更为匹配。

    财政部和科技部正着手解决这一问题。《行动方案》提出,制定国家鼓励企业研发的重点领域指导目录,引导企业围绕国家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国家科技计划中产业应用目标明确的项目,鼓励企业牵头组织实施,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同时,国家还将建立企业家科技创新咨询座谈会议制度,定期组织沟通交流,开展问计咨询。构建企业创新高端智库网络,引导支持企业提升科技创新战略规划能力。加大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重点领域专项规划面向企业的宣贯力度。

    “我还是希望政策上能够更务实、创新,例如,对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开展研究研发的资金投入,若能划入税收减免的范围,这会鼓励企业特别是数字经济企业和平台经济企业加大与高校、院所合作科研的力度,提升校企合作的效率,达到更好的效果。”前述多年参与校企联合科研的资深人士表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中国经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封面故事
   第06版:评论
   第07版:财经
   第08版:财经
   第09版:金融
   第10版:财富
   第11版:资管
   第12版:资管
   第13版:银行
   第14版:银行
   第15版:新金融
   第16版:新金融
   第17版:区域·地产
   第18版:区域经济·地产
   第19版:地产
   第20版:地产·家居
   第21版:文旅
   第22版:地产
   第23版:航空·物流
   第24版:医药·健康
   第25版:医药·健康
   第26版:游戏
   第27版:能源·化工
   第28版:能源·化工
   第29版:TMT
   第30版:TMT
   第31版:TMT
   第32版:TMT
   第33版:车视界
   第34版:车视界
   第35版:车视界
   第36版:车视界
   第37版:快消
   第38版:快消
   第39版:快消
   第40版:商业案例
两部门出台行动方案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拟制定鼓励研发重点领域目录
央行召开信贷形势座谈会 强调保持贷款总量增长稳定性
满足个性化需求 全电发票“特定业务”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