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苏浩曹学平北京报道
随着中报季接近尾声,港股18A生物医药企业的财报也如数披露。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31日,有25家港股18A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发布了半年报业绩,其中,按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来看,有4家企业超过了人民币30亿元(单位下同),16家企业超过10亿元。而对比去年同期半年报中披露的数据,仅有4家企业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实现增长,其余21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缩减。
2018年4月30日,自港交所第一次对未盈利的生物科技类公司敞开了资本的大门,赴港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便逐年增加。据了解,自港交所18A政策推行以来,截至2021年12月31日,香港交易所新上市公司共96家(不计2家转板上市公司),首次公开集资额达2899亿元。从分布看,有57家是新经济公司,34家是医疗保健及生物科技公司。
但好景不长,2021年下半年开始,创新药泡沫开始逐步破灭,叠加外部诸多因素,表现在二级市场上的是新股破发、市值缩水。此前预想的新药落地速度和回报达不到预期的同时,融资端更是频频“遇冷”。
生物医药公司们要承担高投入、高风险的研发支出,同时,处于商业化初期的产品还并不能覆盖企业的相关费用。一时间“开源节流”似乎成为港股18A生物医药公司活下去的唯一出路。
现金流为王
新药研发投入巨大。对于以研发为导向的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而言,能够支撑自身研发的现金储备显得尤为重要。
在前述25家港股18A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中,包括再鼎医药(9688.HK)、康诺亚(2162.HK)、腾盛博药(2137.HK)在内的4家企业各自手握超30亿元现金。
据再鼎医药2021年年报,2021年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61.47亿元,到了2022年中报金额变为45.69亿元,半年内现金储备减少15.78亿元。
从研发开支和销售费用来看,2022年上半年,再鼎医药研发费用为8.0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研发投入降低了65.34%,与该公司暂缓了两款产品的研发有关。
再鼎医药是一家创新型全球生物制药公司,成立于2014年,致力于解决国内乃至全球患者在肿瘤、自身免疫、感染性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领域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
作为创新药行业的引领者之一,即使是再鼎医药也没能逃脱行业下行期断臂求生这件事。
再鼎医药2022年半年报显示,今年公司停止了CDC7抑制剂ZL-2309的研发,同时还降低了其在研CD47抑制剂ZL-1201的内部开发优先级,两款产品均已处于临床一期的研究中。
截至目前,再鼎医药有4款产品获批上市,分别为则乐(PARP抑制剂尼拉帕利)、擎乐(酪氨酸激酶开关控制抑制剂瑞派替尼)、肿瘤电场治疗产品爱普盾以及抗感染新药甲苯磺酸奥马环素。2022年上半年,得益于上述4款产品在国内的销售,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59亿元,同比增长66.38%。
此外,再鼎医药目前拥有12个处于临床后期研发阶段的产品管线,公司预计未来的销售和管理费用将会继续增加,以支持商业化、开发和制造产品。
2021年刚刚通过IPO募集资金的康诺亚与腾盛博药,其目前现金储备也名列前茅。
“输血”助保障
事实上,有部分港股18A生物医药企业的现金流安全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在25家港股18A未盈利药企中,迈博药业(2181.HK)、东曜药业(1875.HK)的现金储备未有明显起色,依然是18A未盈利药企中现金储备最少的两家公司。
迈博药业是中国领先的生物医药公司,专注于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发和生产。2022年8月26日,迈博药业发布2022财年中报,公司在2022年1月1日—2022年6月30日实现营业收入2884.70万元,同比下降64.49%,归属母公司的净亏损为1.17亿元,亏损同比减少19.53%。
2021年中报数据显示,迈博药业账上现金尚有3.8亿元,但是到了2022年中报,其账上现金仅剩下0.8亿元。
2019—2021年迈博药业研发费用分别为1.34亿元、1.2亿元、2.64亿元,行政开支分别为0.63亿元、0.66亿元、0.91亿元,呈逐年增长态势。按照过往三年的平均资金消耗速度,仅剩的0.8亿元现金,不足以支撑半年。
与此同时,迈博药业的管线目前包括10种单克隆抗体药物及1个强抗体药物,其中3种核心产品皆为生物类似药,市场前景并不乐观。
2021年7月,迈博药业的英夫利昔单抗获批上市,其是国内第一个上市的英夫利昔单抗类似药。公司财报显示,迈博药业2022年上半年的2884万元收入中,仅有420万元来自药品销售。虽占得先发优势,但并没有转化为销售业绩。并且,在迈博药业的英夫利昔单抗上市后几个月,海正生物和嘉和生物的英夫利昔单抗也相继获批上市,Celltrion制药的英夫利昔单抗进口类似药也已经在中国提交申报上市申请。
迈博药业的奥马珠单抗生物类似药,也已经于2021年7月提交上市注册申请,用于治疗过敏性哮喘,并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受理。但除了迈博药业的奥马珠单抗生物类似药申报上市外,石药集团、海正药业、远大医药健康也在开发该产品的生物类似药,未来竞争也将进一步加剧。
面对当下境遇,迈博药业似乎有在朝着CDMO业务方向转型。
迈博药业在2022年半年报中表示,依托国内优势的抗体药物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公司亦在不影响自身产品研发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并实施CDMO业务并取得满意的业绩成就。
2021年,迈博药业完成在泰州的3条生产线,将公司细胞反应器总规模提升到1.8万升;同时,位于泰州的新研发工业基地的厂房建设已经完成,新的GMP生产线已经进入安装调试阶段,预计将于2022年底投入使用,届时细胞反应器总规模将突破4万升。
并且,在迈博药业2022年上半年的2884.7万元收入中,仅有774.1万元来自药品销售和商业推广授权收入,其余2110.6万元来自“合同研发生产协议收入”。
同样处在现金流紧张困境中的东曜药业,其在2022年年中报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55亿元。销售开支从2021年的1120.2万元激增至7009.1万元。
东曜药业则是通过优化产品管线加强成本费用管控。据悉,2022年上半年东曜药业的研发费用为7026.8万元,由2021年同期的8874.9万元减少1848.1万元。公司对此解释称,主要系TAA013项目病人入组完成,原材料采购减少,以及产品管线优化,聚焦研发资源所致。
此外,今年6月,维梧苏州基金及晟德大药厂认购了东曜药业股份,增资总额合计约4.16亿元,给现金流吃紧的东曜药业输送血液。
开拓药业(9939.HK)首次出现在现金流不足5亿元名单中。据了解,开拓药业的现金储备从2021年年末的10.5亿元锐减至3.5亿元。由于目前开拓药业所有产品均未实现商业化,导致其2022年上半年的销售收入为零。
同时,随着公司核心产品普克鲁胺进入研发后期阶段,开拓药业的研发支出增长明显。截至2022年6月30日,开拓药业在2022年度共投入4.61亿元用于药品研发,较去年同期增长63.4%。其中,临床研究开支达到3.06亿元,同比增长93.49%,占研发成本的66.4%,增加部分主要用于普克鲁胺临床迅期试验。
除普克鲁胺外,开拓药业还有六种同类最佳/同类首创药物已进入临床阶段,其中,2022年上半年福瑞他恩、ALK-1的多个临床且期试验已完成患者入组,预计未来开拓药业的研发成本还将进一步增加。
不过,2022年8月31日开拓药业宣布将进行新股配售,预计配售完成后公司仍将有充足资金支持后续的研发活动和商业化的推进。虽然目前开拓药业通过融资等方式可确保在手现金依然能够支撑研发活动,但随着研发成本的增加,零销售收入还是为公司带来了持续的承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