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法,最早出现于2015年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纲要》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
有业界专家评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纲要》还指出,“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
公开资料显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王鹏对记者分析说,“这指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经济发展中的长期意义。在中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惯性基础。我们要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建立经济发展新模式,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持续性努力。”
王鹏举例说明,前沿科技的创新从开发到投入生产,是一个漫长的周期,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和人才输送才能完成。因此,“它可以说描摹了我国长期的一项重点战略,通过阶段性的规划落实,深刻地让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与需求侧管理有效协同,需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围绕畅通国内大循环实现供给和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围绕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现内需与外需的高水平协调发展。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可为这方面理论提供典型案例。
据媒体报道,四川省开江县素有“川东小天府”的美誉,这里地处秦巴山区与川东平行岭谷交汇地带,有近百余万亩浅丘、平坝地形,交错分布于平行岭谷山脉之间。辖区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区建有一座中型水库,可为60余万亩耕地提供有效灌溉。但冲沟田种植水稻,坡台地种植玉米、红薯、油菜、小麦的传统产业结构,导致农业效益低,农民增收难,综合种养指数低。
开江县主动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势,围绕做足涉农资金、种养方式、产业结构、为农服务、新村建设、集体经济“+”等文章,发展“稻田+”有机循环种养殖示范区1.8万亩,年产大闸蟹、小龙虾和鱼“三个100万公斤”、绿色有机水稻200万公斤,综合产值突破2亿元,实现了开发生产市场化、生产方式绿色化、经营主体多元化、供销方式现代化、集体经济组织化,从根本上解决了“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等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题,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样板参考。
该改革探索于2021年入选了四川省农业农村改革十大优秀案例。
有分析评价,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聚焦全力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扎实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了农业产能提升、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