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正处于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为何能迎难而上实现一个又一个新跨越,这是求解“中国之谜”话题的一个重要观察维度。在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也引起各方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也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这一重大战略判断,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时代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金钥匙。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今天的中国正在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继续以改革和开放的姿态走进新发展阶段。
在国内,一场以深化改革为主要抓手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对外发布。《意见》提出我国将从基础制度建设、市场设施建设等方面打造全国统一的大市场。
其理念提出的一个重要背景在于,中国要素禀赋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伴随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我国外贸依存度大幅下降,这使得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晓东认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成初期,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促使我国进一步深刻思考并加快解决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与自主可控问题,其中构建统一大市场可以有效激发内需潜力。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为题进行了专篇阐述。这表明,在建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下,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打通产业链与创新链,成为畅通国内循环实现产业布局优化最迫切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认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是要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动性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这对完善我国投资和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提升外商投资和对外贸易便利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将中国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有机嵌入全球。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反垄断局的挂牌,这一新成立的机构开启了对市场垄断行为的集中处罚。挂牌两周后共发布46张处罚书,剑指医药、燃气和互联网等行业垄断违规行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副院长蒋震认为,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为各类主体创造更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的手段之一。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疫情冲击给各国带来更大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我国以扩大开放为契机,在深度融入世界中锻造竞争新优势。
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西行哈萨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
八年多时间,我国已与14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雅万高铁、中老铁路、蒙内铁路、汉班托塔港等一大批项目扎实推进,我国倡议设立的亚投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资金渠道,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为各国开创出一条通往共同繁荣的机遇之路。
在史丹看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在为我国对外开放带来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有效促进了我国在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方面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除此之外,已经连续举办四年的进博会,也折射出中国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从依靠外需到扩大内需的深刻转变。
2022年9月1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招商路演在南宁举办,并将于2022年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办。这一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的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被外界誉为中国开放的“金色大门”。
“这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坚定铿锵,道出了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深刻涵义。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更多转向由国内消费驱动,同时继续扩大开放,中国将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更多增长动能,这不仅在于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更表明求合作、谋发展仍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速发展,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我国在其中有着重要一席之地。不仅如此,我国市场的吸纳能力、消化能力独一无二,各国都想在我国寻找发展机遇,这个过程中,时与势在我们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