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7月起中国内地首条设计速度350千米/时的高铁开工建设,至今中国高铁产业已走过17年。在这17年中,中国高铁实现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跨越。截至2021年底,全国铁路营运里程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超过4万公里。
近年来,中国的铁路人持续深化高铁自主创新,形成了涵盖时速160、250、350公里等不同速度等级,适应高原、高寒、风沙等各种运营环境的复兴号系列产品。以复兴号为代表的中国高铁成为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
众多的高铁零部件供应商也抓住机会,迅速扩大市场,伴随着中国高铁一起成长。宣瑞国和他的华铁股份在20多年的时间里,多次落子,每次时机都恰如其分。
2011年,受“7·23”甬温线动车事故影响,铁路投资大幅降低,业内唱衰中国高铁的声音络绎不绝。但宣瑞国仍坚定看好中国高铁市场发展,选择在2012年收购青岛亚通达。经历了低谷之后,2013年伴随着中国高铁建设的复苏,青岛亚通达的发展也进入快车道。
收购德国企业BVV的故事如出一辙。由于轻视中国高铁用户的需求,2016年BVV在中国甚至全球的业务都陷入低谷,濒临破产。正是在这个时候,宣瑞国抓住机会,带领团队一举完成收购。BVV成为中资企业后,快速而灵活地适应了中国市场,业绩节节攀升。
创新、冒险与坚持是企业家的本能,宣瑞国是一个天生的创业者。在这一次次落子成功的背后,是对行业敏锐的观察和果敢的抉择。
采访中,记者感受到宣瑞国作为企业家深深的家国情怀。他将企业发展同国家与民族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既能破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困境,又能在无形中影响企业员工的精神追求。这种隐形力量促进企业发展使其基业长青。
(本版文章均由本报记者孙丽朝路炳阳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