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庄灵辉王金龙北京报道
正式提出三周年之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进一步走深走实。
三年来,围绕自身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成渝地区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改革开放高地与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以及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地区内合作项目与平台建设等也深入推进。
与此同时,“双城”谋新也在持续进行。川渝两地经济工作会议于近日陆续召开,在对2023年经济工作进行部署时,两地不约而同地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提出要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中加快自身发展;川渝两地党政联席会议也于日前召开,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系列部署。
多位专家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成渝地区有着自身区位优势与人口、产业等发展基础,在国家新开放格局中是面向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国际门户枢纽,同时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等需求量大,产业转型升级形势迫切,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有着特殊优势与使命。在此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一步“谋新”,要注重发挥自身优势,承担国家战略重任,在差异化与协同发展方面做好文章。
融入新发展格局
“相较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城市群,成渝地区有近1亿人口,依托整个西南地区,加强与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国际区域合作,有着较大的市场。”
从近日川渝两地经济工作会议中的表述来看,两地都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自身发展与服务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指引与抓手。
四川省相关会议对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其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被定为“总牵引”;重庆市则在相关会议中提出要把握战略机遇,围绕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战略举措,进一步释放重庆发展活力潜力。
多位专家认为,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方面,成渝地区有着特殊优势。“相较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城市群,成渝地区有近1亿人口,依托整个西南地区,加强与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国际区域合作,有着较大的市场。”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然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西部经济实力最强、城市群最为成型的区域,新型城镇化等建设潜力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量大,在融入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方面有着一定优势。
而要发挥好相关优势,重视投资关键性作用以及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至关重要。
“成渝地区要发挥好相关优势,要重视投资的关键性作用,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因其投资规模大、周期长、带动性强等特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
李然表示,近期国家战略层面系统部署了多个交通基础设施重大项目,不少都与成渝地区息息相关,成渝地区要抓住相关机遇,将相关投资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
“城镇化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李然认为,成渝地区要把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序衔接起来,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释放内需潜能;推动完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协调布局、产业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享、生态共建环境共治等。
除扩大内需外,由于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成渝地区的战略区位也较为重要,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同样有着自身优势。
“成渝地区战略区位重要,在国家新开放格局中是面向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国际门户枢纽。”李然认为,成渝地区基础设施网络健全,市场空间广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且有着较好的产业基础,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世界级产业集群雏形显现,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优势明显。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对于产业体系构建,多位专家认为围绕制造业与数字经济等谋划差异化与协同发展将是成渝地区重要发力方向。
除扩大内需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外,为服务国家大局,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也在谋新发力。
在前不久两地的经济工作会议中,川渝都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四川省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相关工作的重要指引;重庆市则将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并列为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提出要谋划实施制造业提质增效行动等。
对于产业体系构建,多位专家认为围绕制造业与数字经济等谋划差异化与协同发展将是成渝地区重要发力方向。
“成渝地区应依据各自比较优势,进一步强化产业空间高效集聚和错位发展,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对接,协同开展‘补链’‘延链’‘强链’产业协作,加快补齐关键短板,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相对完整、安全可靠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李然认为,成渝地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应进一步增强成都、重庆集聚高端要素的能力,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新能源、食品饮料等重点产业,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服务链”高能级生态圈。
此外,李然认为成渝地区还应加快建立完善区域产业协作的政策联通、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推进区域规则共建、资质互认、信用互信、信息共享、监管共治、模式共推等创新改革,形成互联互通的要素流动和企业发展市场。
“成渝地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还应重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并建设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李然表示,成渝地区应布局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拓展数字化应用,全面提升数字安全水平,合力打造数字产业新高地等。
加快金融中心建设
“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中,川渝两地要结合成渝地区发展实际,差异化发展,靠特色取胜。”
除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外,近年来成渝地区在科技创新中心、金融中心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动作频频。
不久前,川渝两地联合发布《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联合实施细则》,围绕此前已确定的重点任务提出多条具体实施措施,明确要加快建设立足西部、面向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西部金融中心。
“从全国发展格局来看,当前成渝地区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和未来的选择需要等。”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主任、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认为,相较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成渝地区当前仍缺乏区域性的金融中心支撑,短板较为明显,无论是从区域发展角度,还是从承担国家现代化建设重要使命任务等角度来看,成渝地区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意义重大。
李然也认为,从全国发展格局来看,特别是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比,成渝地区金融业体量偏小,金融要素聚集能力较弱,法人金融机构数量不足,金融业产业能级有待提升,因此,川渝两地亟须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
汤继强分析认为,成渝两地各有不同的历史基础,在“共建”西部金融中心中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在金融创新上资源禀赋也不一样。具体而言,成都是西南的金融中心,法人主体数量、经济规模、存款余额等相对较大;重庆则是在总部结算、企业服务、消费金融等方面有一些实质性探索,两地可以根据相关政策措施,结合各自特点,把西部金融服务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层次,彼此扬长避短、互相协作。
“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中,川渝两地要结合成渝地区发展实际,差异化发展,靠特色取胜。”李然表示,为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川渝两地今后可在打造西部普惠金融创新基地、绿色金融、金融法院、产业资本西部融通枢纽、跨境金融服务、科创金融发展高地、西部数字金融发展中心、西部金融人才集聚高地、统一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共同发力,错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