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财富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两会专刊

第03版
两会专刊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3年03月06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理财悖论:公司积极调研难改权益类产品销售颓势

    本报记者秦玉芳广州报道

    近期,随着股市、债市趋稳,理财产品净值回暖势头显现,尤其权益理产品净值“复苏”趋势更为明显。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2日,有130余只理财产品最新单位净值增长率超过1%,其中部分私募股权等权益类产品增长率普遍偏高。

    不少研究机构认为,从中期角度而言权益类资产仍优于债权类资产,当前股市回暖势头渐显,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也将逐渐升温。不过,净值回弹的同时,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则较为平淡,稳健保本的理财需求依然是市场主流。

    业内分析指出,2022年理财产品市场整体业绩欠佳,为了满足投资者对低净值波动的需求,理财公司适当调降了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相应新发产品占比也在下降。然而,金融机构对布局权益市场的积极性不减,2023年上半年权益市场仍有复苏机会,理财公司也在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积极布局含权理财产品。

    权益类产品认购需求仍较低

    随着债市、股市逐步回暖,理财产品净值也出现回弹,尤其部分权益类产品收益率开始好转。

    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2日公布净值数据的5000余只理财产品中(剔除近6月无净值的产品),最新单位净值增长率大于0的产品达3400余只,其中单位净值增长率超过1%的有134只,部分私募股权等权益类产品增长率甚至超过30%。

    不过,个人投资者对理财产品投资积极性尚未现回暖迹象。某股份银行零售业务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相比2022年四季度来看,最近的理财收益表现要好很多,但客户的反应比较冷淡,依然更热衷于大额存单等保本保收益的存款类产品,重点是稳定保本,收益率能有3%~4%就可以。

    银行业人士普遍认为,2022年长期的净值波动,使得投资者对理财产品认可度降低,风险偏好更趋稳健,即便现阶段有所回升,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还需要有一个缓冲期。

    “我2022年买的一年期产品到现在快到期了依然没回本,现在不会考虑再投资理财产品了,即使银行宣传的收益再高、再稳健也不想考虑了,毕竟都是不保本的,都存在不小风险。我更倾向于保本的存款产品,收益率能达到3%以上就行。”深圳的谭先生如是说。

    东莞的王女士也告诉记者,2022年投资了5万元的半年期理财产品,到期后竟还亏了200多元的本金。目前,到期资金已转买存款或者部分黄金,主要可以稳定保本。

    有分析指出,受此前产品净值持续波动的影响,投资者稳健审慎的资产配置偏好也将短期延续。此外,尽管部分产品净值开始回弹,但整体来看收益表现依然不及预期,投资者对理财产品尤其是权益类产品的认购需求仍然较低。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09%。

    惠誉博华金融机构部副总监王逸夫指出,2022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低于上市银行平均个人定存利率,主要受2022年全年权益市场表现低迷拖累。2022年地缘政治冲突、美联储激进加息、国内宏观经济下行、疫情冲击,以及房地产风险蔓延等因素,导致市场对于经济修复信心不佳,股票市场全年震荡下行,权益类理财产品业绩表现也相应低于预期。

    从整体表现来看,权益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根据普益标准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3月1日,仍存续的权益类理财产品共409款,2月权益类理财产品的平均到期收益率约为-3.39%,环比下降0.35个百分点,较2022年同期下降13.30个百分点。

    “经历2022年权益市场两轮大幅回调及理财赎回潮,投资者对于稳健收益的需求高涨,混合类理财产品规模持续降低,不仅权益资产配置较低,权益类资产配比偏高的部分‘固收+’产品也因收益表现不及预期而需求减弱。”王逸夫指出。

    中金公司也在最新研报中分析指出,2022年两轮理财赎回,让更多投资者认识到理财产品的真实风险与收益情况,而这一真实的产品“画像”无法满足部分投资者对于稳健收益的要求。同时,部分投资者也担心未来理财产品再承受大幅净值回撤,投资者认知的切换给理财产品增长带来压力。

    在此背景下,理财公司对权益资产的配置策略也在应时调整,权益类产品发行占比明显下降。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表示,2022年下半年以来,理财公司在权益类资产配置方面趋于谨慎,配置权益类资产的理财产品比例下降,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也下降。

    “从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情况来看,2022年理财公司所有产品按季度统计的权益类资产配置占比呈现下降趋势,由2022年一季度的2.38%下降至四季度的2.10%。”普益标准研究员董翠华透露,对比理财公司2022年权益类产品的发行情况来,2023年以来权益类产品的发行数量低于2022年同期,且明显低于2022年全年权益类产品发行占比(1.14%)。

    在普益标准研究员杨国忠看来,2022年两次“破净潮”之后,各银行和理财公司更加强调产品收益稳定性。按此趋势来看,预计权益类产品在短期内不会获得青睐,固收类产品仍是重点。

    王逸夫进一步指出,截至2022年年末,银行理财总资产规模为29.96万亿元,投向权益类资产的占比仅为3.1%。就目前的信用环境和资本市场情况,短期内中高风险产品比重下降和权益类低占比的趋势还将延续。

    理财公司看好权益市场

    长期来看,权益投资依然被市场看好,理财公司也在积极拓展权益资产的市场布局。

    刘银平强调,银行理财投资者大部分风险承受能力不高,倾向于购买收益稳定的理财产品,但2022年理财产品市场整体业绩欠佳,且多次遭遇“破净潮”,投资者对理财产品及金融机构的不满度上升。不过,理财公司对布局权益市场的积极性不减,在电子、医药生物、机械设备等方面的调研积极性较高,如果股市回暖,理财公司会随之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

    普益标准研究员李霞也透露,从权益类产品整体持仓情况来看,2022年年末有79.10%的资金投向了权益类资产,环比上涨7.76%,投向权益资产的比重在2022年逐季度上升。2023年多家理财公司称看好A股市场表现,并透露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的想法。

    在王逸夫看来,当前理财公司对权益投资仍处于初步尝试阶段,对仓位控制十分谨慎。但从长期来看,随着非标资产供给压降,非标资产对理财产品的增厚收益贡献逐渐降低,权益类配置增加有益于提升理财产品吸引力。

    明明债券研究团队在最新发布的研报中也指出,2023年上半年权益市场仍有复苏机会,理财公司的产品布局以固定收益类为主,并注重特色发展,积极布局含权理财产品。

    中信建投方面分析指出,理财公司权益投资是大势所趋,未来银行理财将引导更多资金流入权益市场。但目前理财资金权益类资产较少,权益资产占比和规模均在下降,且理财公司发行的纯权益产品数量少,集中在头部机构。理财公司权益投资存在诸多障碍,包括客户端、产品端、投研端和机制端,这也是其权益投资受限的核心原因。未来,理财公司需在投研端、体制机制端、产品端和渠道端增强权益投研能力建设,搭建长期的权益投研体系,以此提高权益投资规模和占比。

    刘银平也表示,理财公司仍然看重权益类市场,积极调研上市公司,挖掘具有投资价值及持续回报能力的资产。不过,鉴于当前资本市场仍未回暖,投资者避险情绪仍然较强,2023年以来理财公司在权益投资方面较为保守,产品发行方面也更为审慎,暂未发行公募权益类理财产品。

    对于投资者而言,权益资产配置是趋势,但更应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做好配置策划设计。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银行业协会前副秘书长王衍行表示,从以往的情况看,在权益类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中,欠缺投资理财专业知识者居多,这一情形导致了投资者容易处于被动局面。同时,发行权益类理财产品的理财公司占据话语权优势,投资者看不懂、搞不清,容易出现判断误差。

    “我认为,投资者可以加强学习了解,在权益类理财产品的投资上也要以稳健为主,可以借用驾驶员通过红绿灯路口时惯用的告诫——一慢二看三通过。”王衍行如是表示。

    刘银平也指出,投资者应结合自身的风险偏好及理财经验进行产品配置,如果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理财经验丰富,且看好权益类市场未来表现,可以适当配置一些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较高的理财产品;如果投资风格较为保守或是不看好权益类市场表现,则适合购买净值波动较小的固收类理财产品。

    普益标准研究员王杰认为,普通投资者可通过构建分散化投资组合的方式参与权益类资产投资,在长期复利中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具体来讲,投资者可分散部分投资到混合类、权益类理财产品中,以实现固收类、权益类等资产的合理配置,进而将投资组合的风险敞口控制在一定水平内。此外,建议投资者定期、客观地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购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产品,并结合市场环境变化动态调整权益类资产(或产品)的配置比例,避免在投资活动中负担过度的经济和心理压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中国经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头版
   第02版:两会专刊
   第03版:两会专刊
   第04版:两会专刊
   第05版:两会专刊
   第06版:两会专刊
   第07版:两会专刊
   第08版:两会专刊
   第09版:两会专刊
   第10版:两会专刊
   第11版:两会专刊
   第12版:两会专刊
   第13版:金融
   第14版:财富
   第15版:资管
   第16版:银行
   第17版:银行
   第18版:银行·新金融
   第19版:信托·保险
   第20版:快消
   第21版:区域·地产
   第22版:地产
   第23版:能源·化工
   第24版:能源·化工
   第25版:车视界
   第26版:车视界
   第27版:车视界
   第28版:医药·健康
   第29版:TMT
   第30版:TMT
   第31版:游戏
   第32版:商业案例
数量规模三年连涨 指数基金为什么这样红?
理财悖论:公司积极调研难改权益类产品销售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