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晶晶 北京报道
近日,中国基金业协会披露个人养老金基金名录信息显示,截至2023年3月31日,个人养老金基金名录增加至143只产品。相较2022年11月18日,证监会公布的首批个人养老金基金名单新增14只。
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发布的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名单也显示,自2022年11月首批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名单发布以来,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已经从6家保险公司的7款产品增至15家的25款。除了数量和公司增加,产品种类也更加趋于多元化。
而随着养老金融产品的不断扩容,如何激发个人养老金投资热情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公开数据显示,虽然受益于产品持续扩容,政策宣传、奖励补贴等利好措施,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实现爆发式增长。但与此同时,个人养老金的缴费金额、渗透率等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作为一个长期、系统化的工程,个人养老金业务的发展不在一朝一夕。业内普遍认为,个人养老金制度最核心的逻辑就在价值投资与长期主义,以长钱加上专业的“资产管理”来实现个人养老金的保值增值。但从目前几个月的实践反馈看,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并且购买养老金融产品的客户中,保守投资风格的中老年人群比例较高,年轻人比例还较低。此外,“投资产品以储蓄存款为主”、产品期限短、注重短期收益等现象,也与个人养老金“长钱长投”的理念并未匹配。
对产品了解程度偏低
记者查阅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获悉,截至2023年4月6日,全市场共有639只个人养老金产品。其中包括465只储蓄类产品、18只理财类产品、137只基金类产品和19只保险类产品。结合前述基金类产品和保险类产品数量的最新变化,全市场个人养老金产品已超过650只。另外,已有22家银行开设了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业务,多数银行开通了一种或两种产品交易业务,且集中在基金和储蓄产品上。
而对于如此多的养老金融产品,老百姓了解和接受的程度如何?
不久前,有媒体发起养老金融产品线上调查问卷,从问卷回收结果来看,半数问卷参与者表示不是很了解相关产品。此外,另有媒体走访调研后报道称,“没关注”“不了解”“看不懂”等在消费者口中出现频率较高。
成都市人社局养老保险处处长、一级调研员王卫华公开指出,相关金融机构推出了大量个人养老金产品,但与之相匹配的投资教育与顾问服务没有跟上,难以向参加人提供科学精准的定制投资服务和智能便捷的委托投资服务。
贝恩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在产品逐渐多元化的当下,聚焦客户多元诉求,以客户为中心打造综合养老服务已成为核心痛点。如在客户沟通上,金融机构尚未建立充分的与雇主、员工、个人客户沟通的渠道,以提供最符合其核心需求的产品及服务;在信息整合端,客户尚无法获取养老资产跨支柱的全方位展示及滚动未来预测;在养老规划上,综合的养老咨询服务仍然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对跨资产类别、跨支柱的全方位养老规划。
《白皮书》认为,有别于当前产品同质化高、投资者选择有限的传统模式,未来如何聚焦客户多元诉求、围绕客户生命周期打造综合养老规划,积极创新产品,丰富选择,建立客户闭环将成为制胜关键。各养老金参与机构应当加速向“客户中心”转型,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白皮书》显示,在新的市场格局下,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涌现出四大产品端与客户端的关键趋势:一是产品持续创新,实现长期稳健的投资回报。比如,金融机构应基于自身优势进行产品设计,以满足多样化、多层次产品需求。另外,产品定制化也正成为顺应客户需求的核心抓手,比如根据不同人生阶段设计更个性化的专属产品,并进行资产配置动态调整。二是加速建设综合养老规划。目前,大型金融机构不仅在产品设计等方面加速创新,同时也在积极布局养老资产全视图以及跨生命周期养老咨询服务。三是客户互动不断强化。市场参与者可以从完整的客户旅程上强化客户互动,包括建立养老客户画像,洞察客户需求;开展投资者教育,培养养老理财规划意识以及正确的长期投资观念;加速建立多元触点,线下通过员工宣讲大会、专属养老理财顾问团队等方式布局客户服务触点,线上运用一系列辅助工具,如智能投顾,更主动地建立与客户的连接。四是渠道和生态系统合作伙伴重要性凸显。各参与机构正在加强与第三方的渠道合作来扩大产品分销,常见的第三方渠道包括银行、薪酬福利顾问、保险经纪公司、数字化平台四大类。
提前规划养老意识待提高
相较开户的热情,老百姓没看懂或不了解养老金产品现象的背后,是投资行为的审慎。
此前,人社部养老保险司副司长亓涛曾公开表示,截至2022年底,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1954万人,缴费人数613万人,总缴费金额142亿元。以此推算,实际参与后续投资的人数仅占开户人数的约三成。
上述媒体调查问卷结果还显示,77.89%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进行养老规划并配置养老金融产品,22.11%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必要。从调查数据来看,虽然近八成受访者认为有必要购买,但实际上购买了养老金融产品的 人数仅 占受访人数的41.07%。可以看到,有不少受访者认识到了养老金融产品的重要性,并认为有必要提前对个人养老进行规划,但实际上已经开始规划并购买养老金融产品的人却不到一半,该群体的养老观念与实际行动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割裂。
“现在我们对于养老金的认识还不太全面,好像养老就应该是退休人士应该考虑的,其实不是,养老金应该从我们工作第一天开始,就要把它作为很重要的事项之一去推进。因为养老金是积累出来的,不是谁给予的,养老金可以说是很多年轻人应该规划的。特别是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养老金更为重要,因为它不具有可逆性,当真正需要的时候发现没有积累,生活品质就会受到很大影响。”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商敬国公开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个人养老金的规划,除了要增强养老意识外,老百姓还需要正确看待长期和短期的问题。长期是指在产品投资中需要进行超长期的持有,包括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短期是指过于注重短期收益或短期市场波动带来的焦虑。
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但并未实际投资的李女士告诉记者,账户资金“锁定”到退休或达到其他规定领取条件的做法“劝退”了自己。“这钱存进去容易,要取出来需要的时间太长了。目前我们要养老人、养孩子,已经没有多余的钱拿出来做如此长周期的封闭投资。”李女士如是表示。
中欧基金FOF投资策略组负责人桑磊认为,在个人养老金投资过程中,不论是基金选择还是资产配置,都应从长期角度来考虑,充分利用养老金的长久期属性,实现“长钱长投”,从而获取长期基本面收益。
业内人士提示道,如果把个人养老金产品放到三十年及以上的周期来看,现有的收益无论是8%还是10%,都不能与多年后的收益率划等号。从开始投资到真正退休养老,从长达几十年时间的视野来看,短期波动会被时间逐渐熨平,而与波动相伴随的收益将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沉淀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