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漫游秦玉芳北京广州报道
截至5月4日,42家A股上市银行发布了2023年一季报,其中净息差持续收窄成为多家银行的现状。
业内人士将银行净息差收窄归因于资产端贷款收益和负债端存款成本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多因素导致资产端收益水平有所下滑;储蓄存款出现大幅增长,增大了银行付息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负债端成本上升。
下一步净息差压力是否将缓解,还要看两大挑战的走向——贷款利率持续走低和存款持续定期化的趋势。
一季度息差再度收窄
近两年在“金融让利实体”的导向之下,银行净息差在逐年收窄。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4日,已有40家上市银行披露2023年一季度净息差数据,其中有35家银行净息差较2022年年底收窄,1家银行净息差与2022年年底持平,仅有4家银行净息差较2022年年底扩大。
某净息差收窄的银行披露称,该行正在重塑资产负债经营,持续让利实体经济,不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加大低风险业务和优质客群的信贷投放,净息差有所下降。
谈及今年以来商业银行息差表现情况,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李一帆告诉记者,整体来看,银行净息差收窄是资产端贷款收益和负债端存款成本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资产端,受2022年以来多种超预期因素影响,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受到一定冲击,影响了银行信贷投放扩张速度,加之在支持实体经济和稳经济大盘的政策导向下,银行主动调降贷款利率,持续向实体经济让利,帮扶实体领域薄弱环节,导致资产端收益水平有所下滑;在负债端,2022年银行储蓄存款出现大幅增长,并且逐渐呈现定期化趋势,增大了银行付息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负债端成本上升。
兴业研究金融监管高级分析师陈昊认为,由于存款定期化趋势持续以及一季度各类贷款重定价的因素影响,商业银行的净息差继续进一步承压。“从银行资产重定价的周期来看,较多贷款(特别是住房贷款)在第一季度重定价,这也是LPR在2022年调降但对贷款收益率的影响更多出现在第一季度呈现的原因。”
惠誉博华金融机构部副总监王逸夫亦赞同上述说法:“受债券市场和理财净值波动影响,传统固收类理财产品投资意愿降低,居民的存款意愿提高,2022年存款规模上升明显,其中定期存款占比较高。虽然2022年上半年存款利率经过一次调降,但利率下降幅度并不能完全覆盖定期存款规模上升所带来的负债成本增加。同时,2022年疫情的持续多点散发和扰动较大程度干预了正常的生产经营生活,居民消费意愿疲弱,收益率相对较高的信用卡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增长放缓。公司类优质贷款资源竞争愈发激烈,贷款收益率在竞争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
某股份制银行行长日前在2022年年报业绩说明会上也表示,去年息差持续收窄,是银行业务关注的重点;在当前的大环境下,预期未来息差仍会继续下行趋势。“因为从资产端看,现在在定价上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华泰证券在最新研报中分析指出,近两年在“金融让利实体”的导向之下,银行净息差在逐年收窄。截至2022年年底,银行总体净息差为1.9%,较2019年年底下降了30BP;今年一季度各行息差水平快速下降,后续息差继续压缩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
近年来,银行存贷利率运行不匹配加剧了银行息差收窄压力。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91%,较2019年下行29个基点;17家上市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付息负债成本率分别为3.71%、1.92%,较2019年分别下行31个基点、9个基点。
零壹智库特约研究员于百程认为,近几年,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银行减费让利支持实体经济、整体利率下行等影响,银行业息差保持持续下行的状态。去年,贷款端利率下降,同时存款端定期化加剧,又增加了银行的负债成本,进一步拖累净息差;一季度是银行存款增长旺季,定期化现象依然明显,这可能是一些银行息差下降的重要因素,后续随着信贷需求上升,资产负债端结构调整,息差下行幅度有望放缓。
“息差下降,给银行的经营业绩也带来压力。加强资产负债组合管理能力,稳定息差,扩大非息收入,成为接下来银行经营中的一个工作重点。在负债端,银行主动优化结构,把握市场趋势择机吸收低成本资金;在资产端,在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前提下寻找优质高收益资产,利用科技能力提升差异化定价能力。”于百程说。
息差收窄趋势或将触底企稳
从当前的1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来看,2023年下半年银行的净息差压力或将有所缓解。
面对净息差的持续收窄,绝大多数商业银行采取了以量换价的方式加大了信贷投放力度。王逸夫以六大国有银行举例称,2022年年底国有银行平均生息资产规模较2021年年底上升10.9%,较2021年年底同期生息资产8.5%的增速提高2.4个百分点;另外,部分商业银行积极推进资产结构调整,加大零售贷款投放和营销力度,并适度增加债券和高收益同业资产的配置,负债端加大市场低利率环境下的融资,加大债券与同业存单的发行,由此降低负债成本。
陈昊认为,为了缓解净息差压力,银行可以通过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来进行应对,在各类资产中,贷款相对而言收益较高,银行可在控制好风险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贷款占比;在各类负债中存款,特别是活期个人存款的成本率相对较低,银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客户黏性、吸收结算性负债等方式扩大低成本负债占比。
李一帆建议,银行首先要不断强化负债端管理水平,采取多元化方式吸收更多的活期资金或低成本负债,把高成本存款控制在合理规模,在此基础上,推进存款定价机制优化工作,推动负债端成本进一步下降;其次是持续优化资产端结构,稳妥做大优质资产规模,提高资产配置能力,特别是加大优质信贷等高收益资产的投放力度;再次是回归“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提升金融产品及服务差异化和精细化供给水平,通过在多元化金融服务领域精耕细作,在监管允许的范围内开展产品服务创新,挖掘更多的营收空间。
上述股份制银行行长也表示,随着疫情后经济逐步复苏,消费端需求也在回暖,下一步该行将重点进行资产端产品结构优化,同时负债端要强化自身经营能力提升,以降低息差收窄压力。
后续净息差将呈现怎样的趋势? 陈昊认为,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对于净息差的前瞻性作用来看,一般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将领先银行净息差6个月见底。从当前的1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来看,2023年下半年银行的净息差压力或将有所缓解。“在下一步银行缓解净息差压力方面,面临的两大挑战在于贷款利率持续走低和存款持续定期化的趋势。”
王逸夫告诉记者:“净息差收窄要看存贷两端。在贷款端,一般而言,贷款利率重定价日为每年1月1日或贷款资金发放日,绝大部分贷款都将在2023年进行贷款利率重定价,因此去年LPR下降对资产端收益率造成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除。在存款端,近期出现存款利率降低的银行基本为各地方中小银行。4月20日,央行在发布会上表示,去年4月央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引导各银行参考市场利率变化情况,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去年9月,主要银行又根据当时的市场变化,进一步主动下调了存款利率,其他银行也陆续地跟进调整;近期中小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主要是此前没有调整的银行补充下调,也有一些银行是在春节前后存款利率上调后的回调。我们认为,本次的下调存款利率更多是市场化行为主导,短期内出现更大范围的商业银行存款利率降低的可能性不大。同时,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市场主体信心恢复尚需时日,短期内市场利率出现调升的概率也较低。近期商业银行净息差预计将会继续承压。”
近期,部分银行降低了存款利率。李一帆认为,从负债端来看,近期银行采取降低存款利率以及其他措施压降存款成本;从资产端来看,近期LPR利率未有调整,因此,预计未来银行息差压力将在一定程度缓解,净息差空间收窄的趋势也将逐渐稳定。
而中信建投也分析认为,预计新增贷款利率持续下行的压力期或将结束;今年一季度重定价的一次性影响之后,息差将进入全行业逐步企稳、部分高弹性银行率先回升的新趋势,这个拐点是重要的行业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