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樊红敏北京报道
9月19日,中国信托业协会披露今年上半年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数据。截至2023年6月末,信托资产规模余额为21.69万亿元,环比增幅为2.21%,同比增幅为2.73%。
与此同时,信托行业的经营业绩有所回升。信托业今年上半年实现经营收入累计494.3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0.86亿元,同比增长4.41%;实现净利润329.9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9.69亿元,同比增长17.73%。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分析认为,从2023年上半年的行业数据以及信托公司财务数据来看,信托公司经营业绩整体仍面临挑战,但总的来看,信托行业总体风险可控,并有望在“信托业务三分类”下迎来行业转折点。
资产规模升至21.69万亿元
信托资产规模延续2022年以来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信托资产规模余额为21.69万亿元,较3月末增加4699亿元,环比增幅为2.21%,较上年同期增加5769亿元,同比增幅为2.73%。
按信托资金来源划分,总体上看,在监管引导下,信托业务资金来源结构持续优化,集合信托占比上升,单一资金信托占比下降,管理财产信托占比则相对稳定。
单一信托方面,截至2023年6月末,单一资金信托规模为4.01万亿元,占比为18.5%,较2022年6末减少1166亿元,占比下降1.06个百分点。“单一资金信托规模占比在2013年第三季度曾达到71.28%的历史高位,之后持续下降,从原有的‘一家独大’到目前已显著低于集合信托和管理财产信托规模,信托业务的资金来源结构得到了显著优化。从长期变化趋势看,管理财产信托在资金来源中的占比呈持续上升趋势,并在资管新规落地后有所加速。”曾刚分析称。
从信托功能角度看,近年来信托业务结构变化较为明显,融资类信托占比短暂上升后继续回落,事务管理类信托持续下降,投资类信托则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截至6月末,事务管理类信托余额和融资类信托余额同比均有所下降,分别降至8.51万亿元和3.13万亿元;投资类信托则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余额达10.05万亿元,占比升至46.34%。
“考虑到目前地产市场风险仍未出清、融资需求相对低迷,预计融资类信托占比仍将继续回落,但速率放缓,而投资类信托占比将进一步上行。”曾刚表示。
从资金运用方向来看,在监管引领下,近年来信托业围绕国家战略,采取积极措施,稳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投入,着重引导资金进入工商企业和基础设施领域,积极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与此同时,信托公司根据回归资管行业本源的要求,大力发展标品信托,培育金融市场投资能力,投向证券市场、金融机构的规模和占比持续提升。
具体来看,截至2023年6月,投向证券市场(包括证券、债券和基金)的资金信托规模为5.06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6万亿元,同比增幅29.92%,占比32.22%,比3月末提高2.3个百分点,同比上升6.01个百分点。信托资金配置向标准化资产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凸显。
投向金融机构的资金信托规模为2.19万亿元,同比增长2387亿元,增幅12.22%,占比上升至13.97%,同比上升0.81个百分点,环比上升0.03个百分点。
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分析认为,信托行业经过10年的高速发展,传统业务到了瓶颈期,规模受限。随着信托业务重新分类,信托公司发展方向正在重大转变,经营思路也有较大调整,标品、资产管理业务会是未来较长时间信托公司的主要盈利来源。
营收、净利均实现正增长
截至6月末,信托业实现经营收入累计494.32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20.86亿元,同比增长4.41%。累计净利润329.9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9.69亿元,同比增长17.73%;人均利润124.2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4.54万元,同比增长24.61%。
“营收和利润的显著反弹,既是信托行业自身转型的成效显现,也受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曾刚指出,2023年一季度,上海信托以72.41亿元将上投摩根基金51%的股权出售给摩根资产,给行业整体营收和利润均带来了短期的正面影响;此外,2023年上半年经营数据的改善还受到一季度资本市场回暖,股市和债市均上涨反弹的影响。这些因素在长期内的可持续性,仍有待观察。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除上海信托外,还有多家信托公司也已完成或开始转让持有的金融机构股权,例如,中融信托上半年完成中融基金股权转让,交银信托拟转让持有的中航油财务公司股权,重庆信托拟转让持有的三峡银行股权等。
某信托从业人士向记者表示,营业收入回升主要得益于固有业务投资收益的增长,部分金融股权的转让给信托公司在短期内带来了大额投资收益。
信托行业今年上半年的投资业务收益数据也印证了上述观点。截至2023年6月末,投资业务累计收益为188.51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67.86亿元,同比增长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