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党鹏成都报道
“来找我们咨询的企业非常多,一方面是寻求产品合作,一方面是寻求战略投资。”9月20日,在“2023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以下简称“创交会”)上,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中建材公司是一家碲化镉发电玻璃解决方案提供商,是参加此次创交会的参展商之一。创交会秉持“为企业办会、为企业家办会”理念,围绕企业需求邀请参会嘉宾,涵盖投资机构、行业协会、智库机构、科技创新平台、高校科研院所等。参会企业中,不仅有通威、华为、腾讯、阿里等“链主”企业,也有一批初创型企业及创新团队。
本次创交会凸显出成都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面的生动实践。今年7月,成都市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打造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加快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成都市金沙智库研究会会长杨继瑞教授指出,成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关键要以科技创新之“力”、体制机制之“举”、产业生态圈之“链”、园区基地之“群”、高能级平台之“势”、多元化市场主体之“强”、信息化和数字经济之“能”、各种要素之“保”和营商环境之“优”,协同给力加力,对标对表竞进、错位差异竞争、合力发展,共同撑起成都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厦”。
制造强市
去年11月,成都市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大会召开,正式吹响制造强市的号角。提出力争到2025年,实现制造业规模总量跃升、创新能力跃升、产业集群跃升、产业生态跃升。
记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成都就有241个重大项目签约落地,世界500强企业增至315家,城市发展的动能越发强劲。
其中,汽车产业已然成为成都制造业的重要支撑。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成都汽车保有量已突破600万辆,是中国汽车消费增速最快的地区,数量仅次于北京。与此同时,成都也成为汽车产业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并围绕汽车制造持续“建圈强链”,提升竞争力。
7月3日,四川省政府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在成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产教融合、新产业新业态拓展等方面全面深化合作,共同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基地。
这有望给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新的动力。过去十多年来,成都与吉利“互动”密切。从2007年吉利整车制造项目落户,到2018年吉利新能源整车及泛欧亚零部件基地,再到2020年吉利学院整体搬迁至,吉利不断重仓成都。据统计,吉利在蓉的累计投资已经超过600亿元。
不仅如此。自去年以来,比亚迪也在成都陆续成立多家子公司,深耕电池、芯片等领域。
根据《成都市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到2025年,成都汽车产业整体规模力争达到3000亿元,实现汽车本地整体产量达100万辆。到2030年,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具备较强国际辐射能力。
在汽车产业链不断强大的同时,今年上半年,成都在动力电池及新型储能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池产量实现两位数增长,锂电池产量增长近3倍。由此凸显出成都在新兴产业方面的活力和增长潜力。
此外,在光伏产业,成都确立了到2025年全市光伏产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培育5家以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头部企业的发展目标。目前,成都以双流区和金堂县为核心承载地,汇聚了通威股份、海生实业等世界500强、光伏龙头企业20余家,吸引了京津冀、大湾区的光伏玻璃、新型锂电产业配套企业,攻克了光伏产业关键技术,完善了全产业链生态,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正加速形成。
基于制造业“建圈强链”的强劲发展,在重点产业的支撑下,今年上半年成都GDP历史性地突破万亿元,达到10705.49亿元,同比增长5.8%。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对媒体分析,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不少在本地开设了分支机构或者区域总部,这就让成都在研发生产方面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串联在一起,让成都的城市生产功能充满活力。
“智造”动力
“目前,我们在美国、德国和中国成都设立了碲化镉技术研究中心,成都中心现有院士1人,以及多位国家、省市级高层次人才。”中建材公司负责人介绍,正是基于成都的创新创业环境,以及优秀的团队,使得公司在应用技术研究和核心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与创新,碲化镉发电玻璃转化率达16.5%,实验室转化率达20.84%,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样的成都“智造”正在为这座城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带来新的活力。
近年来,成都形成了创新团队集聚、企业主体壮大、创新环境优化、产业基础扎实等本土优势,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城市综合实力得到不断提升。据统计,截至2022年年末,成都市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9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14万家。该市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突破1400亿元;科创板上市(过会)企业总数达17家,还诞生了歼20、华龙一号、新一代“人造太阳”等一批国之重器。
据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副主任周成介绍,创交会正是以“创兴蓉城智造强市”为主题,锚定制造强市目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坚持“创新立主体、主体强产业、产业兴城市”工作思路,通过“会+展+赛+交易”多种形式,展现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成都探索,凝聚全球创新力量,共创新发展、共谋新图景。
“成都在‘双创’板块给予创新创业公司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出台了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政策推动企业发展。”作为人工智能行业的从业者和创业者,成都晓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谭亚军表示,今年成都创新提出‘算力券’,为相关企业提供算力或算力补贴,推动企业在大语言模型方面的建设和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中创业,我们非常有信心”。
不仅如此,“我们将探讨产业重塑风口下,如何完善金融创新服务体系,发挥重产基金和科创基金的牵引作用以及创投资本的孵化作用,激燃资本市场动力,汇聚各圈层力量促进科技创新,全力抢占新赛道,助力产业建圈强链,推动成都现代产业体系迈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全面提档‘蓉速度’”。成都市博览局副局长钟谦表示。
四川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盛毅研究员认为,要在各领域积极培育高精尖特企业,打造更多“隐形冠军”,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是新的实现形式之一。科技创新体集群建设涉及创新主体、产业链条、产业组织体系、要素配置体系、政府服务体系等建设,需要加强协作,共同织网,构建生态,可以考虑制定科技创新体集群行动计划,明确各集群的主攻方向和重点。
全新场景
“成都市目前正在构建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三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公司未来发展是重大机遇。”四川川能智网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开龙表示,将进一步探索新技术、新场景、新应用,与合作伙伴把能源数字化服务转向全维度、全领域的数字化服务,让数字化服务真正在工商业企业落地生效。
全新的应用场景,正是成都以科技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生动展现。
在此次创交会上,作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成都发布了《成都市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人工智能机会清单》,清单信息共165项,其中供给类146项、需求类19项,涵盖人工智能在制造、金融、农业以及城市治理、交通治理等多个场景的应用,包括天翔智慧零售平台、AI卫星测运控服务平台、AI水稻管理系统、AI缺陷检测、智能视频融合平台……
此外,大会还发布了《成都市企业数字化转型供给清单》,收录了技术服务、运营服务、公共服务共3类共88个数字化转型服务机构产品,为数字化转型服务机构提供展示的平台。
“成都市不仅给了我们很多机会清单,而且在电商领域之外,能够不断地通过跟各级政府的合作、协同去拓展我们在政务领域的应用,比如说在政府的一些官方网站、公众号上去搭载我们人工智能的智能应答产品。目前,我们跟很多区级政府都有相应的一些联接机会,应用场景开发正在进行当中。”谭亚军表示。
“我们可以想象未来的天府市民云,你可能要去看演出、要去订票、要去交水电气,或者遇到一些问题,你都可能直接同天府市民云人机对话,就可以解决。人工智能应用的核心就是改变我们的交互习惯,所以这个变化是非常大的。”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涛表示。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建议,成都要抢抓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加强成渝双城互动,形成核心竞争力;借助“一带一路”特殊的区位优势,扩大国际经济合作;加强科技创新,发展数字经济;同时,还应进一步发展健康养老产业、绿色低碳经济,以及充分挖掘人力资本潜力,推动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