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谭志娟北京报道
10月经济持续恢复向好,主要指标持续改善:11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6%,比上月加快2.1个百分点;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比1~9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在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以及上年同期基数下沉影响下,10月消费、工业生产等多数宏观数据都有所上行,经济运行态势较为平稳。并预计继10月财政政策显著发力后,年底前货币政策还有可能降准,短期内宏观政策将在稳增长方向持续用力,推动四季度经济复苏动能持续走强。
11月1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从前10个月经济运行主要情况看,经济保持了持续恢复向好的态势,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刘爱华同时指出,从下一阶段情况看,随着宏观政策效应的继续释放,需求改善对生产带动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强,加之产业转型升级的稳步推进,经济有望延续恢复向好态势。
消费表现较为亮眼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随着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工业增加值与消费等主要指标持续改善。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记者表示:“10月工业产出、消费、投资增速整体好于预期,反映国内经济延续修复复苏态势。”
从需求端来看,消费表现较为亮眼。官方数据显示,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6%,比上月加快2.1个百分点。
周茂华表示,10月社会零售销售同比增速加快,显示国内商品消费延续修复扩张态势。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也对记者表示:“本月金银珠宝、体育娱乐用品等升级类消费品零售额保持较高增速,对消费起到较强支撑作用。”
这从数据可见: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汽车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5.7%、14.6%、11.4%、10.4%。
刘爱华还表示:“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3.2%,比上半年提高6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去年全年水平。总体上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拉动作用持续发挥。”
展望未来,周茂华对后续商品零售销售修复态势持乐观态度。因为在周茂华看来,“首先,目前商品零售增速仍低于趋势水平,随着物价逐步回暖,就业和收入持续改善,居民消费信心回暖;稳楼市政策效果滞后显现,房地产企稳复苏带动效应以及年底传统消费旺季,预计国内商品零售有望逐步向常年水平恢复。”其次,制造业投资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尤其是电气机械、汽车、专业设备等装备制造业投资呈现较高增长。
范若滢认为,这表明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升级对制造业投资的驱动作用日益突出。
周茂华也表示,制造业投资平稳增长,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保持两位数高增长。整体来看,这反映我国制造业新动能持续增强,产业延续转型升级态势。
展望未来,周茂华还称:“工业制造业部门,受市场需求回暖、政策支持、经营状况改善、技术改造等因素影响,制造业投资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从供给端来看,工业、服务业生产均边际回暖。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指数分别同比增长4.6%和7.7%,分别比上月加快0.1和0.8个百分点。
“服务业改善较为明显,这主要得益于中秋国庆假期服务需求的持续释放以及上年低基数作用。”范若滢说。
未来经济有望延续恢复向好态势
展望未来,范若滢认为,未来中国经济运行将延续温和恢复态势,其主要支撑因素包括:
一是稳增长政策继续加码。国务院增发1万亿元国债的资金使用安排上跨越了今明两年,这是积极财政政策进一步发力的重要体现,有利于推动未来基建投资加快增长。二是消费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仍将较为强劲。随着国内居民消费结构由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叠加供给优化、业态升级进一步刺激潜在消费需求,预计未来服务消费仍将有较好表现,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仍将保持强劲。三是经济新动能持续增强。在范若滢看来,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不仅没有放缓,并且还在加快。以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表现强劲,新能源汽车的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增大等多因素推动下,预计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将持续增强。
周茂华也表示:“10月主要经济数据反映国内经济复苏内生动能整体有所增强,经济延续良好修复复苏态势。经济活动秩序恢复,宏观政策加力支持,疫后伤疤修复进展顺利,消费需求复苏动能增强,带动生产供给稳中有增;同时,消费者和企业信心在回暖,预计经济修复有望延续。”
值得注意的是,范若滢还指出:“稳增长政策需持续发力,巩固经济恢复基础。继续实施更积极的财政政策,打破3%的赤字率约束,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动财政支出更多向民生、科创、绿色等领域倾斜。货币政策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加大中长期信贷投放力度,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